综合各种因素并权衡利弊后,尼米茨选择了这个阵型——他认为没有什么方案和战术是完美无缺的,关键在于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德军目前在巴西海域使用的xxi和xxiii级潜艇排水量都是2000吨级别,浅海活动并不适宜也施展不开。但有一点美国人没想到,克兰克调集30来艘潜艇的目标不是为了登陆舰队,而是为了克制美军主力舰队。
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诧异,甚至欣茨也认为潜艇应该优先对付登陆舰队,克兰克列举了两个重要理由:
第一,相对主力舰队,美军登陆舰队的反潜意识、反潜力度一定更强;
第二,攻击登陆舰队没有太大意义,一旦德军南大西洋分舰队消灭尼米茨的主力舰队,就能彻底掌握南大西洋制海权,那点登陆舰队在航空母舰面前算什么?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这两个理由折服了所有人。
艺高人胆大的克兰克最终通过亚速尔基地调集了30余艘潜艇埋伏在美军南下的海域里,为追求最大伏击效果,几条潜艇前两天还放弃了对登陆舰队的攻击,只专心致志南下构筑伏击圈。
每天从里约起飞的侦察机都要对美军舰队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目的不是使用航空兵进攻,而是要分析尼米茨南下道路的可行性并安排伏击。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尼米茨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并非一无所知,恰恰相反,和所有美国海军将领一样,他高度重视反潜。
在这个时空里,德国潜艇对英美构成了致命威胁,为提高反潜能力,英美奇招迭出,不断强化自身应对策略。
对抗升级的第一步英美是将原来孤立、单独发射的深水炸弹改进为刺猬弹。刺猬弹虽然装药量不如深水炸弹,但采用了系统发射模块,单个发射架拥有24个炮管,向前倾斜45度(如此多炮管靠在一起形似刺猬硬刺,故得名)。刺猬弹发射架一般装在艇艏甲板。齐射时,24发刺猬弹以很短间隔陆续发射,在海中形成椭圆形弹幕,潜艇一旦被笼罩在弹幕中就很难逃脱。
一般驱逐舰可安装一套,万吨条约型巡洋舰可安装两套,反潜时通常2艘或4艘驱逐舰一组,同时还具有快速再装填能力,一小时内能倾泻数以百计的刺猬弹,炸得海面下的潜艇官兵精神崩溃为止。
1942年后,英美又引入大型飞机反潜,天气晴好时可发现水面下30米内的潜艇,被发现的潜艇通常毁于飞机投掷的刺猬弹轰炸,即便不能炸沉德国潜艇,也能迫使对手越潜越深。除传统目视探测外,还在飞机上安装了大型探照灯、雷达等辅助观察设施,使u艇夜间上浮充电也变得不安全起来。
为应对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德军引入了创新性的通气管技术,使潜艇在不必上浮、只露出通气管的情况下就可进行充电,大大改进了u艇生存率。但好景不长,美国的应对措施——微波水面搜索雷达运用而生。
这款雷达是美国利用英国磁控管生产出来的,功率50kw,脉冲宽度13~2ec,工作频率3000hz,美军称之为sg-1型雷达。它能捕获低频雷达所遗漏的在海面上低飞的敌机,还能捕获9000米外的潜望镜和30公里外的大型舰只,对体型小于潜望镜的通气管,发现距离大约在5000米以上。由于该距离超过g7鱼雷发射距离,因此对u艇非常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