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摇摇头:“他对面还有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盯着,片刻不能动摇,否则莫斯科危险。”
这顾虑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中路战场地带的特殊局面:莫德尔为维持大范围稳定性,只用步兵集团军堵口,而将第2、第3两个装甲集团军部署在战场中央进行机动防御,彼此两两间距400多公里,创造性地发展了攻击部队担任战略防御的战术。
在这套战术中,不采用传统连绵战线而代之以火力和机动优势扼守要点的策略。整条防御战线从沃罗涅日、坦波夫开始经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延绵到乌法一线,整体防线长度超过1200公里,如要用传统兵力防御,就算100万兵力也捉襟见肘、处处漏洞,经不起红军择其薄弱之处攻击,但敞开后,红军小部队要渗透不难,但大部队如果敢动,非被30万德军装甲部队打成筛子不可。
可庞大的中央战场怎么可能是区区几个师甚至几个军就能改变局面的?更别说这里还有大片无人区,连打游击战都找不到长期存在的办法。
所有人都看出在德军对乌拉尔山堵口后,莫斯科方向已形成突出部,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俄罗斯解放军圣彼得堡集团军群和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含芬兰部队)三路夹击下岌岌可危,放弃并主动后退还能拉平战线以便节约兵力,再削弱力量向中路抽调兵力只能死路一条,可莫斯科这种地方是能放弃就放弃的?
“让38集团军协同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稳住局势,罗科索夫斯基同志的两个集团军调转方向,不要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靠拢,去配合38集团军反击德国党卫军集团军。”当天夜里,朱可夫最后拿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打算用3个半集团军(总兵力25万左右)剿灭突入的豪塞尔集群。只要拔掉这根刺,将三个半集团军连成一气,封闭高加索的口子还有希望。
“乌拉尔斯克怎么办?”
“让马利诺夫斯基同志的独立方面军去堵。”在配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拿下里海并渗透入高加索后,莫斯科便让有30万之众的独立集团军正式升格为独立方面军作为朱可夫的总预备队。
“这样罗斯托夫便拿不下来,兵力会严重不足。”
“罗斯托夫继续留在敌人手里吧,我从中亚这里抽15万人填补独立方面军走后的空缺。”朱可夫叹了口气,“敌人比我们想象中要难打得多,再加又有新的党卫军装甲集团军增援,必须调整战前部署。”
众人沉默:中亚方向除崔可夫堵口的10万之众,就还有这15万部队,一旦抽走,万一各民族分裂势力再起,只怕会发展成燎原之势。
但现在朱可夫必须这么干,不去堵乌拉尔斯克的德军,则南翼红军背部受敌,无法放手进攻;如不从中亚抽调兵力担任替补,则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进攻矛头马上失去锐气。
按他调整后的想法,罗斯托夫可不拿,只要逼近依然可封闭该缺口并迫使克莱斯特集群撤退。但今天这根狠狠扎进来的党卫军刺必须拔掉,否则威胁太大,下一步战略企图将完成不了。他已将水星计划的目标期望悄悄下调——从全歼高加索全部德军调整为迫使德军撤退并歼灭其部分兵力。
虽然豪塞尔很小心地址投入了2个装甲师,但红军依然认定自己遭遇了党卫军集团军。之所以会有该误认,是因为前线发上来的报告上写明敌军装甲掷弹兵搭乘装甲车投入战斗的部队大约8个营——通常情况每个德国装甲掷弹兵团只配备一个搭乘装甲车的掷弹兵营,现在警卫旗队和青年师一口气投入了8个掷弹兵营,实际只是两师的装甲掷弹兵团全部展开,给人的错觉却是德军展开了4个师!
4个师再加上400-500辆坦克,红军指挥部推测出德军应该有5-6个师投入了进攻——恰好一个装甲集团军编制。他们万万没想到,这只是2个整编师打出来的声势,ss16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作为预备队一路忙着巩固阵地、处理俘虏,根本一枪都没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