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页

霍夫曼同意这种灵活变通的思路,于是便诞生了德国(欧洲)标准卡车,这种卡车在恶劣路况下标准运输量3吨,在公路或其他通行状态良好的地面上可轻松实现5-6吨的载重量。这次1944型换装过程中,不但重装备全部换成新型号,标准卡车也全面上市。

党卫军主力装甲师率先完成1944型编制换装并不是毫无争议,毕竟上次1943型换装时是党卫军和国防军各半,但在霍夫曼的坚持之下,各方面最终通过了,第一批换装的9个装甲师中有7个是党卫军师,另外两个名额给了飞行堡垒和装甲教导师,接下去才是对国防军大规模换装。

豪塞尔对此心知肚明:大战在即,有新坦克供应肯定要优先保障原单位补充,其他装甲师忙于作战恐怕一时半会也腾不出手换装。而时间先后不正是充分说明国防军对党卫军这么多年来的牺牲和战功予以的认可么?虽然也有人提出如果部队都按照1944型换装,财政和国力根本无法承受的,但他努力不去想这些事。

元首曾信心百倍地喊出口号:“美国士兵的生活条件是世界一流的,德国士兵的装备条件是世界一流的”,豪塞尔对此深信不疑,只要元首说的就一定能做到,再说,元首也没说全部换装啊……

第101章 苏维埃反击战(5)

1944编制的装甲师耗资不菲的原因除地面上的钢铁丛林外,头顶时不时掠过的fw-190f型攻击机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些飞机严格说起来也是装甲师的组成部分。1944型与1943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空地一体化,给每师36架对地攻击机的指挥权,编制补给仍隶属于空军,但作战上这些飞机直属于地面部队指挥,由集团军调配,并把指挥权下放归于师指挥部管辖,有关费用也由陆军承担。

虽然德军利用闪电战打出了赫赫威名,实际配合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无非敌人更烂、更弱不禁风所以看上去才战果辉煌。但战争进入第5个年头后,就算最蠢笨的敌人也开始学习并寻求应对之法,红军同样采用相应战术。最常见就是利用小规模兵力进行快速反击——出动坦克、坦克歼击车和伊尔2强击机协同配合作战。

每次规模不是很大,也就是营级,最高不过旅级(相对于德国团),但造成的损失却不小,为了应对越来越难多的虎式坦克,红军不但开发了t-3485、is-1、is-2,还把su-85,su-100等坦克歼击车提前释放了出来,一反常态地开始走精兵化反击路线。当然这种路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来红军这种精锐装备数量不多,拉不起太大规模,二来能熟练掌握这种战术的优秀部队也不多,快速反击不是谁都能学会的。

但这套战术却给德国编制庞大的装甲师或一直引以为傲的重装甲营造成了极大困挠,等遭到袭击的地面部队手忙脚乱召唤空军前来支援时,除非正好在附近,否则每次都会被敌军逃脱。德军也尝试了配备自行防空车的应对办法,但这样活动起来就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完全防住,靠防空车完全是不经济的,本来装甲力量规模就非常大,再配备大量防空车肯定玩不转。

下面把这问题提交上来,经过多次讨论并经霍夫曼亲自拍板决定:地面部队配直属对地攻击机,在戈林时代根本不可想象,但元首身兼三军总司令后就是一句话的事。

最初对地攻击机有过选型,hs-129、ju-87g、ha-329(见本书同人架空)都曾进行过考虑,但后来没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而选中了fw-190对地支援型。因为军备部经过综合分析和判断,由于ta-152和do-412的快速量产,fw-190开始多余,特别是早期的fw-190a(1-6)系列已不足以承担空优作战任务,数量却还不少,在处理给盟国一大批后依然超过2000多架,在这种情况下再单独上马对地攻击机纯属浪费,便主张将这批飞机全部改为f型对地攻击型号(f型和a型在机体上相似)。

除对地攻击任务外,由战斗机转行而来的fw-190攻击机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对敌军缺乏战斗机保护的对地攻击机和战术轰炸机进行战斗,即便改成f型对地支援,fw-190依然还是不错的战斗机,对付伊尔2或轻型轰炸机绰绰有余。

该选择最初让人愕然,但仔细斟酌后却不无道理:红军加大伊尔2配备是为了弥补其孱弱的反装甲能力,德军并不需要过分强调这种能力,单凭坦克性能和数量就足以碾压对方,配备对地攻击机的目的一是协同快速侦查,二是防止敌军攻击机攻击本方坦克,fw-190f不但能够胜任这项工作,还节约了大批经费,何乐而不为?

在内部演示时,该战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在陆军高层以为元首要由此建立陆军航空兵时,霍夫曼却哈哈大笑:“陆航是要组建,却不是这种飞机,我们有全新的装备。”

很快一批军政要人包括豪塞尔在内看到了新装备:fa-223龙式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