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页

此外,在德国用喷气群轰炸后,美国陆航司令部比历史提早半年多对喷气轰炸机提出正式需求。发布的招标要求很明确:航程大于5500公里,实用升限超过13000米,最大时速高于875公里小时,全程载弹量不低于5吨——隐隐约约也是曼哈顿工程载具的要求。

以前美国将载具定位为b-29,但现在德国喷气机已可以轻易拦截b-29,飞机必须用更高的高度和更快的速度突防才有把握。航程也成为一个问题,原本有英国基地依托,5500公里可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现在没有桥头堡,威慑力就减少很多。

但参联会认为问题也不大,确有需要大不了招募敢死队进行单程攻击,从纽芬兰岛起飞可覆盖整个西欧!重赏之下勇士总是有的,最起码可以招募犹太裔。

北美公司、康维尔公司、波音公司和马丁公司据此分别拿出了设计图,获得单独合同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型号分别为xb-45、xb-46、xb-47和xb-48,又以波音速度最快,已在b-29上用4台喷气引擎展开试验。

历史在这点上显然保持了强大的惯性,霍夫曼并未料到美国人对战略远程轰炸的执著追求——有喷气式仍然第一时间想到4发远程这种大家伙,而不去研究双发中型轰炸机走闪电轰炸的“示范之路”。

空袭英伦三岛并展示先进武器除有示威的想法外,还有消耗美国国力、抵消敌军优势的念头。在常规航空军备领域,德国虽有独特优势,但整体实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弱于美国,之所以目前暂时能占便宜,一方面是德国集中精力发展有限的飞机型号,特别不太装备耗资巨大的4发轰炸机从而节约了巨大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是德国飞行员多年战争积累下来的巨大优势,同性能水平、同数量时美军根本不是德军同行对手。

但这种优势迟早都会被抹平,必须搞新装备强制升级来实现弯道超车。在霍夫曼未穿越的年代,中国非常执着于搞电动汽车的原因就是因为该国认为自己在内燃汽车领域已追不上了,搞全新的电动汽车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杀出一条血路。

展示新装备强制升级的套路是霍夫曼根据冷战经验总结出来的暗招。冷战中军备升级就是一层套一层的反复装备刺激,但冷战的局限性在于很多先进武器不能实用,让人没有直观感受或切肤之痛。美苏代理人战争中代理方的不成熟又让展示效果大打折扣,以中东战争为例,苏联坦克真像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这么弱么?当然不可能,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苏联出口货都是水货或猴版,再加中东一群糙哥来使用表现好才有鬼。精良的武器在合格军人手中才能发挥出100甚至120的水准。别的不说,这次外高加索的土耳其军如换成使用同样装备的20万德军在防御,怎么可能这么快崩盘?

冷战军备升级虽有压力,但紧迫感没那么强,完全可以等和熬,现在可是在打世界大战,任何武器都会直接影响战场表现,从而压迫对手跟上。这一压迫就会逼迫对手进入本方的节奏与轨道,直接打乱对方开发历程。

如果说航空装备美方还能保持自己的惯有节奏,那重型坦克开发历程却能看出美国的装备节奏乱套了。

两个党卫军美国师交代得十分清楚,为对抗虎式坦克,美国军方迫不及待把6重型坦克这种不成熟的残次品拿来使用,听说还生产了上千辆之多。结果在佛得角惨败,看过实物的德国设计师对其根本不屑一顾——除了那门90坦克炮,其他全是垃圾!

倒是谢尔曼一直被设计师们认为不错,至少地盘和机械性能比本国4号坦克更有潜力,认为美国人完全本末倒置。如果按德国套路,一定是仿效4号g的升级方式给谢尔曼打补丁,如将其前装甲从51升级到80-90,并换装新坦克炮。如此改造后的新款谢尔曼稳吃4号g,能达到豹式90-95的水平。

设计师们甚至还亲手改造了几辆谢尔曼,先用35匀质装甲给谢尔曼前装甲打上防御补丁,然后再把豹式炮塔直接嫁接到谢尔曼身上,再适当优化一下悬挂,德版谢尔曼改造后总重量不过33吨出头,效果非常不错,火力、机动、防御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得了“九折豹”的诨名。

该技术水准再结合美国坦克生产能力是很可怕的,因为豹式德国自身产量不到700辆月,而谢尔曼如果美军开足马力,月产量至少能达到豹的3倍。

美国类似的谢尔曼魔改同样有,标准代号4a3e2,昵称小飞象。即在普通谢尔曼坦克基础上大幅增强防护:车体下半部分正面装甲加厚为114-140,倾角34度-90度,侧面38;车体上半部分正面装甲厚度102,倾角43度,侧面加厚为76;炮塔正面火炮防盾以外部分及侧面、后部装甲厚度152,炮塔正面火炮防盾厚度178,得益于能提供500匹马力的福特v8液冷引擎,小飞象虽重达38吨,但机动性还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