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页

“也不尽然,今天德军稍微缓和的轰炸力度又加强了些,而且很有针对性,重点对我军防空设施特别是雷达站进行了轰炸。”波特尔上将心有余悸道,“德军轰炸很猛烈且准确,我们一天损失了27个雷达站,南部地区雷达站开始不成体系了,目前正在进行紧急抢修,争取明天恢复。”

“什么?”丘吉尔的声音陡然提高一个八度,“怎么回事?有人泄密?”

“应该……应该不是。”

“那是怎么回事?”丘吉尔不悦地说道,“要把事情想得坏一点,上次超级机密的事还没最终水落石出呢,难道这个间谍又开始活动了?”

“不,德国人使用了新装备!虽然没缴获实物,但专家们推测出了原理……”波特尔上将擦着冷汗道,“他们管这种炸弹叫反雷达炸弹,认为是敌人的新发明,专用于破坏雷达站。”

这次波特尔上将口中的结论倒是正确的,今天投放在英国南部的正是世界上第一种反辐射(雷达)炸弹——德国开发的bv346。

反幅射炸弹是霍夫曼当初去佩内明德基地视察后立项的,比原历史早了好几个月,具体由沃特博士主持设计,目标非常清晰——在敌军防空火力之外投掷炸弹并用硬杀伤摧毁雷达站。最初内部代号bv246,昵称“冰雹”,后经不断改进升级为bv346,冰雹的昵称却保留了下来。

冰雹有个十分简洁的外形:雪茄形机身,修长的双翼与正常布局的尾翼,该造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滑翔性能,在7000米高度投放时可打击175千米外目标,如果由ju-188在9000米高空投放,最大攻击距离可达200千米。

该炸弹最特殊之处是两片长主翼由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因为炸弹对电离辐射敏感,直接用钢铁作主翼会形成干扰,用混凝土包裹是降低电离辐射且成本最低的办法;第二是炸弹要求在投放时重量大而使炸弹和载机分离干净利索,避免相互干扰引起危险。

沃特博士最初在设计“冰雹”时与hs-293393一样都采用无线电指令远程控制,只不过后者经历实际作战并为英国人所知晓。之所以hs-293很快升级为hs-393,就是因为英国在地中海海战吃亏后针对性研究了干扰技术,hs-293逐渐不灵而被迫升级,冰雹则未雨绸缪地想到了该问题,主动废弃无线电指令代之以被动雷达引导头,成为非常理想的反幅射武器。

由于霍夫曼高度重视无线电且随着德军在无线电领域的进步,被动雷达引导头研制水平比历史上更好,投弹成功率也高于历史同期,整体命中率将近50。当然试验成绩并不等于实战成绩,所以霍夫曼必须借机会试验,军备部总共生产了1000枚“冰雹”,今天一口气打掉了300枚,剩余的将在随后几天全部打光。为了防止被敌军捡到后仿效,炸弹还安装了自毁装置。

由于辐射强度对命中率有很大影响,空军在投放时使了小小的花招,先派飞机进行铝箔播撒干扰英方雷达站工作。这种很常见的电子对抗英国人早有准备,一方面调整频率,一方面加大雷达功率输出,这时候冰雹才开始出场,顺顺当当顺着加大强度的雷达辐射扑下去轰炸。从实战情况看,命中率超过40毫无问题,但爆炸威力不够的缺点也显现出来——至少需4-5枚炸弹命中才能彻底摧毁一个雷达站。而在雷达关机后失去辐射引导的炸弹又会乱飞一气。

现在所有人都高度佩服元首的预见:早在冰雹实战前,霍夫曼就神棍般地指出炸弹威力不足及可能存在的引导丢失问题,建议升级新型号,甚至连技术发展方向都给沃特博士设计好了。新型号(bv446)拟采用冲压发动机火箭作为载体取代自由滑翔,实现更快的投放速度和更远的射程,同时在导引头上加装惯性制导与红外引导,即便对方切断雷达信号,反辐射导弹依然还能切换其他方式引导后进攻。

军备部招标的技术指标确定整体分量应不大于250公斤,其中战斗部不少于75公斤,包括战斗机在内的所有飞机都可携带。至于冲压发动机火箭技术在佩内明德基地也有现成储备——采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v1导弹除给日本外,德国自身并未制造,但却利用冲压发动机技术形成了升级改良的v3火箭。唯一的问题是v3比较重,整体重量将近800公斤,远超250公斤的要求,而800公斤对反辐射灵巧炸弹来说显然是不经济的。

无论沃特还是其他专家却对此信心满满,认为一定可在2-3年取得突破性进展——3年前谁敢断定v2火箭不仅成功还能打400公里远?现在德国不但在反辐射灵巧炸弹领域碾压盟军,又率先展开了新一代导弹研制。

恶趣味满满的霍夫曼给bv446取了个新代号——百舌鸟,沃特博士为首的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进去,为表示对元首亲自指导研发工作的重视,新工程代号就定名为百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