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一直在顺理成章地发展,但偏偏就出了事,二二六兵变前巴登巴登集团已分裂,形成了皇道派和统治派的对峙,三羽乌成员间虽然彼此个人关系还不错,但政治立场上完全对立,然后是一连串重大事件:统制派在军队中占据要害,其核心永田铁山在军务局长任上被人砍死,皇道派发动二二六兵变,石原莞尔坚主增压,兵变失败后的小畑敏四郎和荒木贞夫受清洗后被迫靠边站。
武田攻当然也受到牵连,兵变他完全没参与,当时他正在陆大进修,准备毕业之后再去参谋本部过渡两年,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去战车师团担任联队长。但处理结果是不看立场与行动只看派系的,老师一倒,他立即从飞黄腾达的年轻中佐一下子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角色,本来陆大毕业后都要重用或晋升的,他什么都没捞到,反而被发配去了辎重部队当中佐——美其名曰发挥机械化运输特长。
明眼人都清楚,日军辎重部队地位极其低下,别说与战车师团无法相提并论,就连普通步兵师团都看不起辎重部队,在蹉跎6-7年之后上头才聊胜于无地给了他一个大佐军衔。他从少尉当到中佐一共耗时13年,从中佐晋升为大佐又用了8年,把前面积攒下来的火箭速度全还了回去。
但他一点也不介意,更不抱怨自己的老师,即便在清算皇道派人人自危的环境中,他依然与小畑敏四郎保持密切的关系和来往,还利用自己在辎重部队任职,相对空闲的有利时机,继续努力学习掌握苏联的装甲战术和大纵深作战理论,且与其师一样精通俄语。
事实就这么奇怪:东条英机虽然与小畑敏四郎同为巴登巴登同伴,但对后者并不亲近,一直不冷不热;而主张武力肃清二二六兵变军官的石原莞尔和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却偏偏认为小畑敏四郎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重用,便热情邀请他出山。此时小畑敏四郎因身体不好只能在国内留守,相继拒绝了冈村宁次和石原莞尔的出山邀请,但极力把武田攻这个得意且忠心的弟子推出去。于是冷板凳几乎快要坐穿的武田攻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成为新组建的战车第四师团中4个联队长之一。
4个联队各自选了一国坦克作为装备,武田攻的22联队因为他的缘故顺理成章选择了苏系装备,被内部戏称为苏系联队,名仓刊自己起家的第7战车联队选了德系,第18和19联队分别选了英法系和美系。
按山下奉文和名仓刊的最初想法,10天培训后选择一个大队胜出肯定是德系联队,他们不但得到大量德军使用经验的教育,而且德国装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应该最好。结果第10天的比武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武田攻的苏系联队取得最终胜利。无论是常规使用演练还是大队vs大队级别的对抗,主要由t-60和t-34组成的苏系联队稳稳压倒了用3号和4号组成的德系联队。
比赛结果就连舍尔也呆住了,他很清楚地知道这批t-34中除少数几辆外都没装备电台。问武田攻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时,后者只说了一句:“德国坦克确实更先进些,但对人的配合要求也更高,我们以前惯用4人车组,换德国坦克5人车组后秩序打乱,我不认为短时间内比t-34的4人车组适应性更好。另恕我直言,苏联坦克不娇贵、方便操作,在现阶段更适合水平不够的我们,要不然为什么贵国专家不建议仿造3号或4号,只建议我们仿t-34呢?”
这番高论听得众人心服口服,于是武田攻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天日军登陆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面对现在战场上暂时的不利局面,他放出了大招……
第189章 南亚之虎(14)
日军战车师团编制如果用德国眼光来考察是非常畸形的。通常一个战车师团下辖两个战车旅团,每个旅团分辖两个战车联队,整个师团一共拥有4个战车联队,然后与一个机动步兵联队、一个机动炮兵联队共同构成一个战车师团。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步兵太少,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日本过于强调坦克集中化,恰恰相反,日军一直秉承将战车分散配置、支援普通步兵师团展开作战而不是独立建制作战的装甲思路。
在投入作战时,整个战车师团不是以一个整体展开,而是将各战车联队配属给前线部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战车师团根本就不必要配备大量步兵,反正步兵师团有的是步兵,战车联队才是战役协同部队。
正常编制下的战车联队一般拥有装甲车辆60-70辆,下设3个中战车中队、1个轻战车中队、1个炮战车中队、1个整备中队。中战车中队辖3个小队(每小队3辆中战车),中队部2辆中战车、3辆轻战车(侦察)。从实际情况看,战车联队只相当于德国的装甲营——而且还是1943型以前的装甲营或海军陆战旅3连制装甲营的编制。
在抵达锡兰、看到有如此众多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后,再参考德军编制,山下奉文便动了调整的心思,征得东京大本营同意后,他把原来在步兵单元里的独立战车部队抽出来充实到战车联队中,同时又单独抽调一支步兵联队搭乘装甲车变成机动步兵联队,再让一部分炮兵变成机动炮兵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