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页

这听上去像个冷幽默,实际反应了德军大为改观的供应情况,本来按预定计划,豹式应在4月份开始小批量生产,但因4号坦克总体数量不足,霍夫曼下了决心,将豹式推迟到8月份生产,甚至认为如有必要,推迟到9月份也可以,国内各坦克工厂应开足马力生产4号坦克。

在施佩尔的努力下,4号坦克月产量在3月份1394辆的基础上再次攀升到4月份的1468辆,预计5月份可达到1500辆的终极目标,不过再高也高不起来了,因为配套生产线已在逐步准备转产豹式,除非不再准备生产豹式,否则1500辆就是极限。虽然数量膨胀让所有人都很欢喜,而且4号h型性能也不算差,但霍夫曼认为盟军一定会推出新坦克,拥有性能优势是必要的,因此豹式今年必须投入生产,时机取决于城堡战役和春醒战役的最终结果。

如果损失大,那就9月份甚至10月份再投产豹式;如果损失小,那就8月份投产豹式,无论如何6、7两月中那3000辆4号坦克是板上钉钉逃不掉的。

第121章 城堡(4)

4月是非常关键的一月,所有坦克产量都拨给东线用于1943年型装甲师编制补充,扣除春醒战役战损后,东线净增加坦克超过1400辆(包括4号与虎式),原定5月初开始的战役时间由于一直推迟,东线又陆续得到该月将近一半的产量,所以才有莫德尔要求400辆结果实际给600辆这种事发生。

以前有关装备补给要求都是打折扣的,莫德尔开口说要400辆,心里想的是超过300就要谢天谢地,一口气来了600辆么当然只能是车组不够了。

霍夫曼之前看过施佩尔的报告,在剔除后备军、训练学校、转入海军陆战队、出售给其他盟国的坦克外,国防军和党卫军装备的坦克总数已高达7000余辆,其中4号坦克突破6000辆,而75又集中在东线,虽然距终极目标12052辆(30个国防军装甲师、7个党卫军装甲师,每师3个营;16个国防军装甲掷弹兵师,4个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每师1个营,合计131个营,每营92辆)还有很大差距,但对比巴巴罗萨开始阶段和历史同期,这数字无疑相当惊人。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随着4月份最后一辆3号坦克回厂改造为突击炮后,一线装甲部队全是清一色4号坦克且90以上都是g和h两种型号,要想找一辆短身管的4号坦克比找一辆指挥坦克还难。一想到历史上到库尔斯克战役时,德军一方面加紧装备最新式的豹式坦克,一边还充斥着不少3号坦克,霍夫曼就是阵阵感慨。

只装备4号的好处最初看不出来,但现在却显而易见——维修、保养、补给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按以往装甲师中3、4号混装的惯例,在相同的补给能力下,要分别给两种坦克准备不同配件(部分可以通用),有时候甚至还要加上2号坦克配件,现在只要一套就行了。对维修人员来说,以前要掌握2号、3号、4号三种坦克的维修能力,虽然很多地方相通,但增加了培训难度,现在大部分人只要会修4号就行,上手程度飞快;以前3号、4号炮弹还不一样,一个是50,一个是75,现在专用75,同样减轻补给压力。

当东线坦克总数只有2000最多3000时,多型号混装还能应付过来,但坦克总数超过5000时,单一性补给需求才不会把可怜的后勤军官搞崩溃。

后勤补给是霍夫曼在军队建设中最看重、最花力气的地方,为照顾4号产量提升,他一边提前清退2号、3号,一边推后生产豹式,让4号集群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身为穿越者,他当然清楚德国在历史上之所以不爆坦克海不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工业产能,而是受制于资源要素——德国不但缺乏足够石油,也缺少金属和其他资源,但这一点现在已完全不存在了,1500辆往上的制约才是工业产能真正的制约。

费尽千辛万苦后,他总算将坦克产量带到了与美俄同级别的水平——俄国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国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谢尔曼坦克的能力,虽然德国拥有性能超群的虎式坦克,但充分数量的4号坦克海依然必不可少。

他笑着对莫德尔说:“如果你觉得太多,我可以回收一些转交给北方集团军群。”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多分配一些车组给我们,让我的部队尽快完成标准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