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页

“如果高加索方面军的主力再不撤退,秋列涅夫同志就会陷入克莱斯特集群、隆美尔集团军和土耳其人三面进攻。”华西列夫斯基仔细看了看地图和当前的敌我态势,虽然各方面汇报上来的情况很混乱,但他依然抓住了主要情况,叹了口气后说道,“高加索沿线那10万部队肯定保不住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将该方面军另外30万部队保留下来。”

“您想怎么做?”

“向阿斯特拉罕一线撤退,至少要把第44、46、47三个集团军的主力保留下来,其余部队就地抵抗,迟滞轴心军进攻。”

“放弃格罗兹尼?”朱可夫用不确定的口吻问道。

“只能放弃,今天就安排部队炸毁有关设施。”

一直在旁听的罗科索夫斯基连连摇头,他也没什么特别高明的办法,在总参谋部将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调给他并加入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后,战线终于稳定下来,他受到的压力不算太大。

朱可夫微微叹息,不再继续纠结格罗兹尼这件事——巴库失守后,全苏原油产量骤降到不足1200万吨年,而格罗兹尼是剩余油田中非常重要的产油区,一年可提供近300万吨原油,丢掉这片区域意味着苏联原油产量将掉进1000万吨以内。从军事角度考虑,华西列夫斯基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但他认为事情不这么简单,斯大林同志会有别的想法。

果不其然,几分钟之后参谋便拿来了莫斯科的电报,朱可夫扫了一眼后脸色变得很难看:斯大林原则同意高加索方面军撤退,但希望能坚守格罗兹尼2-3个星期,以便将相关采油设施拆解到乌拉尔地区去。这要求不能算错,因为如果要扩大乌拉尔地区产出,必须有足够的设施设备,采取拆迁是最行之有效的。

“可我们不能这么做。”华西列夫斯基当即表示道,“现在敌人还没大规模扑上来,及时撤退尚有一线生机,如在格罗兹尼耽误2-3周,只怕整个高加索方面军都会搭进去,那时候就不是损失一点油田设施,而是会损失大量的部队与装备。”

“就这么给斯大林同志回电?”

“好!”

参谋转身刚要走,却被罗科索夫斯基拦住了,他用略显迟疑且委婉的口气提醒两人:“这个……2-3周如果守不住,能不能考虑只坚持一周?我们不能光考虑军事问题,也要多考虑一下政治影响!”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浑身一震,一瞬间他们就明白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意思:如果这么简单干脆地回绝斯大林,莫斯科说不定转身将会将询问是否能坚守的电报发往高加索方面军,以秋列涅夫的执行力一定会回答可以坚持下去,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站在后者的立场,这样的答复十分正常——高加索战局如此糜烂,必须有人要为此负责,秋列涅夫现在是第一号责任人,如果他再不“表现”得卖力一些,别说斯大林,就是内务部恐怕都不会放过他。

从大风大浪里走过来、“久经考验”的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马上同意罗科索夫斯基的建议,将坚守提议改为一周,并明确将高加索方面军的退却方向指定为阿斯特拉罕。

根据朱可夫的想法,战线稳定之后,由顿河方面军坚守住斯大林格勒,由高加索方面军扼守阿斯特拉罕,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负责联通两个方面军,红军大致可以伏尔加河为界保持一条连续战线——相对而言,这条战线比目前战线的长度大大缩小,有助于提高兵力密度。可上述调整在地图上是很难看的,意味着北高加索平原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要被迫放弃。从内心来讲,三个红军高级将领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寸领土,但北高加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十分有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推进,在敌人占有优势的装甲部队面前,想要在这片平原上与敌周旋几乎不可能。

三人审视完毕之后,将设想发给了莫斯科并同步抄送给了秋列涅夫,希望他能看得懂电报中的暗示——最起码要与众人保持高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