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页

施佩尔这才恍然大悟。

说起来,日德双方对于军火价格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在日本年度预算中,一架零战的价格大约是22万日元,这次德国给bf-219定价25万帝国马克,大本营都认为便宜——考虑到bf-219比零战的优越之处,多出来的3万完全物有所值,日方据此认为德国给的是成本价。

实际上德国工业远比日本发达、产量又大,再加大部分技术资料基本都是日本出,德国前期研究投入都很少,新出的bf-219成本不到14万帝国马克,施佩尔估计随产量加大能进一步压缩到12万以内——同期bf-109的价格还不到9万帝国马克。

日本对虎式的价格判断也是如此,虎式德国自己的生产成本大约是25万帝国马克(历史上是30万,本书因虎式产量提升、重量与构件减少,价格下降到25万),而日本自造的只有15吨的97式坦克就要价近18万日元,虎式开价60万帝国马克在日本看来完全合情合理。

但在造舰上,双方成本就反过来了,德国造价大约是日本的2倍——一条沙恩霍斯特都赶上大和的价格。这些内幕日、德双方彼此是不清楚的,唯有霍夫曼知道得一清二楚,陆、空军装备翻倍报给日本都不要紧,可惜日本军舰产量不行,否则直接从日本采购会是一条好路子。

“而且现在买回来的是战列舰,将来可不是当战列舰用的,具体方案等海军军备重整案上看吧,保管让你大吃一惊。”

联合舰队最终以同意帮忙攻打肯尼亚为代价,换取了100架舰载机,然后从出售战列舰的6700万中分出720万采购了12辆虎式,剩余款项被堀悌吉力排众议全部用于航空军备采购——按6万马克的均价,堀悌吉扫了1000台各式发动机走,主要是db601e系列、bw703系列(荣21发动机德国改进版)和bw801系列,奔驰公司前段时间积压下来的发动机一下子就扫空了。

第028章 交易(3)

就在柏林与东京忙着进行大规模一揽子交易的同时,凯塞林也在北非和中东进行大量可观、重要的交易过程。

法鲁克一世很爽快,或者说很识时务,在开罗英军南下,非洲集团军进城的当天,就签署了大量条约和命令,一方面是废止与英国的一切条约,同时以英国殖民统治给埃及造成大量损失为由没收英国官方、私人在埃及的全部财产,同时还骇人听闻地提出了“100亿英镑”的赔款追索;另一方面,他爽快地颁布了声明,表明埃及完全独立自主并加入轴心阵营,战前英国人在埃及最重要的权利,包括运河控制权、驻兵权、各主要港口控制权全交给了德国人。

这一点就连埃及首相马希尔都始料不及,他原以为埃及还能有机会在风暴中“严守”中立的,但既然国王都签了字,他也只能被逼无奈地在条款上副署。

面对马希尔的抱怨,胖子国王也不懊恼,只讲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英国人短期内回不来了,德国人却要在这里呆很久,他们充其量只比英国人好一点,如果我们不爽快表态,你以为他们会有很好的忍耐力?不会换个人上来?想杀我的乱民和叛党一直都不少,德国人随便找个理由就能下手,再换个人就不这么做了?我可没那么天真。这种事就像人生,既然不能抗拒,那就尽情享受吧。”

一席话说得马希尔无言以对。

在这样的顺水推舟之下,德埃双方协定迅速达成。其实埃及政府从中还是狠狠赚了一笔的,大量的英国产业没收之后又趁机发卖给了国内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有权人士,只有个别倒霉人物在斗争中失败被当作“叛国贼”给处理了,埃及政府原本债台高筑的局面立即缓解了不少,连带公债的交易价格和埃及国内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上去了不少——至少现在局面是安定了,埃及在这样的风暴中居然没遭到太多损失,简直就是真主保佑。

大资产阶级对一切很满意,不但因为他们如愿以偿地控制了很多原本一直被英国人把持,他们不能涉猎的产业和地块,还因为他们手中积压多时的棉花终于找到了销路——全部由政府以发行公债的方式购买了。棉花是埃及最大宗的出产物资,德国和一干轴心国曾经是埃及棉花非常重要的买家,而英国因为有更便宜的印度棉花和美棉供应,埃及棉花并不是急需。

战争开始后,应英国的要求,埃及棉花逐渐断绝了卖给轴心国的渠道,但多出来的份额英国方面只象征性地采购一些,埃及政府和大资产阶级一再要求英国包销,英国只愿意出美棉的价格——那价格指数还不到埃及棉花的70,利益受损的商人们如何肯干。一来二去之后居然积压了42万吨棉花,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