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多好的一个贤王啊!也不想干别的,只是想要让皇帝撤了狄青的职而已。

说到狄青,大家伙也不是很服他,只是先前被皇帝一番嘴炮带跑偏了,迷迷糊糊地就让他当了枢密使而已。

仔细想来,御史们对他也没什么好印象。

而八贤王从来就是贤德的化身,此时又如此静默地替他们表达了对狄青的不满——他们可是想参狄青想了好久了,可是皇帝就是铁了心地要护着他,还编了一堆歪理邪说出来,搞得他们参无可参。

你说狄青年纪太轻,皇帝就说他熟谙兵法。

你说狄青只打了一场仗,经验不足,皇帝就说他天生战神。

你说狄青功高盖主,皇帝就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你说狄青是皇帝的亲戚,有走后门的嫌疑,皇帝就说这是太后首肯的。

而八贤王就不一样了,八贤王不听皇帝的解释,他就只是默默地递折子。

你免不免狄青的职吧!

别那么多废话!

日复一日地,御史们居然对八贤王起了惺惺相惜之情。

唉,都是干进谏这一行的,同行才知道同行的苦。

他们又都会耍笔杆子,几篇文章那么一写,舆论顿时扭转,八贤王从一个试图干政的野心勃勃的宗亲变成了默默奉献的孤胆英雄。

还有一种说法渐渐起来了,说八贤王毕竟是皇帝的生父,皇帝如此不给生父面子,似乎,好像,不好吧?

……这时候又要皇帝孝顺亲爹了。

赵受益翻了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