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氏,以理服人是最重要的一个特质,也就是说,在云氏道理最大,而不是出身。
云琅以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云氏子弟,才不会有太多的奴性。
而在大汉这个封建帝国里,身份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真的把这些少年人都给培育成,自尊,自强,自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性子,那是云琅在对这些少年人犯罪。
这些孩子将来都要成为大汉国的中流砥柱的,如果因为白衣傲王侯这样的性格缺陷半途就陨落掉,那就太可惜了。
很多时候,云琅都认为,学识是人的立身之本,而世事通达的话,就能让这些少年人把自己的学识发挥到最大。
也就是说,只要是云氏出来的少年人,必须有自己的坚持,却又要懂得通过迂回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云琅的记忆中,大汉国本身就不缺少烈士,志士,而儒家的学问最能培养的就是这两类人。
也正是这两类人,让儒家在历史上经受住了考验,最终流传万世而不衰。
儒家喜欢让自己的弟子按照书本上讲的道理活人,或者死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般并不太考虑人性。
云琅不同,他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的少年人,他们能成顶梁柱固然让人欢喜,即便是成不了顶梁柱,只要快活的活过一生,云琅也能接受。
如果丈人在离开云氏的时候明白的告诉云琅,他们准备投靠皇帝,准备给自己闯出一条不一样的出路,云琅绝对是敲锣打鼓送他们离开,并且会给他们足够多的帮助。
结果,丈人离开云氏的时候是用欺骗的方式离开的,还告诉云琅,他们此行是为了给云氏准备一条后路才走的。
即便是这样欺骗性的离开,云琅也能接受,指望一个统领璇玑城东躲西藏这么多年的一个中年人向别人交心,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一种奢求。
可是,苏子良偏偏选择了最卑鄙无耻的一种选择,仗着自己对云氏的熟悉,利用自己对云氏的了解,准备用云氏来搭建他们登天的梯子,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
苏焕成了大汉国河西郡太守郑当时的太守的属下功曹。
由于郑当时是两千石的大太守,苏焕的功曹也就有了一千石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