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行远懵懂无知,根本不晓得有多少人在背后针对于他。他得隆平帝承诺之后,回转驿馆,专心读书,仍旧深居简出,一直窝了两个月。
等到会试之期,他才与唐师偃一道出门,同进考场。
唐师偃这次来,纯粹只为增广见闻,他自知学问未纯,难以在天下举子之中出头,只看见了考场龙门,便涕泪交流,回头对叶行远道:“为兄也只能送贤弟到这里了?过往十年,老唐活得荒唐,未曾精研学问,难以再进一步。今日这圣人之道的大业,便要交给贤弟你了。”
叶行远一怔道:“唐兄此言何意?考试这种事才学果然要紧,也是需要运气。你功底不差,也未必没有金榜题名的机会。”
唐师偃洒脱笑道:“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老唐学问不过尔尔,纵然能侥幸中榜,也不过是榜尾而已,难道还要让人嘲笑我同进士出身么?我既无宦游之念,只想回家守着娇妻稚子,便到此为止足矣。惟望贤弟自今日起鹏程万里,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人各有志,之前唐师偃就曾与叶行远提过一次,不想到了考场门前,他竟然连进去都不想进去了。叶行远不能强人所难,便与唐师偃拜别,看他洒脱弃考而去,倒有几分羡慕之意。
第二百四十四章 会试难题
会试是三年一度的国家选才大典,因太后圣寿,特开恩科,规矩与正科一般无二,亦是极为严格。自圣人立科举制度以来,还从来没有人能够在会试之中作弊。
一应考生,全都需要经过神通搜检,核定身份,确认并无夹带,这才会放行入内。叶行远心中坦荡荡,便也不以为意,只是他携带的东西还是让巡考吏员有些惊异。
“你来考试,为何还要带上一口刀与一双靴子?”巡考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东西并不在禁止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因为会考的时间长于省试许多,除了允许携带棉被、食物、文房四宝之外,也同样允许考生携带一些小玩物,只要没有作弊嫌疑即可。
叶行远随口道:“作文之前,取刀放置一旁,可得杀伐之气,文章便更犀利些。至于靴子,是因为久坐之后,脚底板易肿,便须换松软些的鞋子,此乃科场前辈指点。”
还有此一说?巡考也是新来的没什么经验,被叶行远唬得一愣一愣,挥手放行。自觉学了个乖,暗自记下,以为家中子侄辈应考之用。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科举考场带刀带靴便成了惯例,也是个好彩头,此是后话,便不再提。
叶行远过了龙门,在巡考指引之下寻到贴着自己姓名的考棚,施施然坐下,照旧是先烧热水泡茶,从容不迫。
会试的考棚自然要比省试更舒适宽敞许多,棚内有一榻一桌,屋角放着便桶与一个炭炉。约莫有三四尺的空地,累了可以在榻上休息,亦可在棚中踱步。
考场中央建有一座高台,叶行远望去可见台上三位主考端坐,雄视四方。此时天机垂降,正落于这三人身上,在日光下幻化白虹,浩气贯日,令人望之心折。
叶行远知道会试的三位主考应该都是内阁的大学士,他在京中数月,皇帝遇上了好几遭。却未曾见过这几位大人,面貌也无从认得,只能揣测正中一位老人应该是朝廷首辅武英殿大学士严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