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朝廷这两年可没少那“戊己校尉”说话,再往前,遍地的“铁杖庙”。还不兴英雄好汉有浪漫的爱国主义情结么?
只是再怎么“志愿”,钱肯定是要掏的,不过很显然,房天王可不愿意掏钱,倒不是说小气,而是这事情沾不得,至多给政策给条件,就是不能给钱。
于是房天王就又问老张:“民团钱粮,当如何?”
“房相无须担忧,民团用度,不若效仿敦煌军粮故智。”
房玄龄稍作回想,便是想起来,当年敦煌为了囤粮维持西军不断进攻的后勤,也算是下了大本钱的。
皇帝修敦煌宫且不说,如今“盐业产本换军粮”,也依然是关西盐商的主要营生。
“依操之之意,莫非是要用铜市获利来交换?”
“矩州及诸蛮谷地,亦能屯田。只是军屯到底不如商屯便利,假使有个‘铜业产本’,或是关扑铜锭发卖之类,总能成事。”
房玄龄脑子就过了一遍,便道:“老夫再上疏。”
第九十八章 当世名臣
当朝老臣体恤百姓,很正常嘛。
尚书左仆射给广州獠、俚谋了福利,再给黔中蛮、苗捞好处,宰相度量,老臣风骨,堪称是当世“忠臣”之楷模;国朝栋梁之风范。
至于皇帝老子有些吃味,感觉自己好像在辽东有点不上档次,这就纯粹是心理问题。
要不是怕“瘴痢”,李董也未必不会南方走一遭。
“宾王,玄龄此举,是何用意?”
李董有点吃不准了,你要说广州,那还可以接受,海运发达又产甘蔗,糖税几近铁税,有利可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