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页

“不打大仗了呀!成为郡县兵也只能是本地更卒。”

说那么多,其实还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其中对于土地的渴望最大,可在汉国就是再有钱都无法获得土地,只能是走上战场杀敌立功才能得到土地的赏赐。

源于二十等爵的基础,再有秦帝国曾经陷入有军功而不得赏的尴尬境地,汉国对土地的控制绝对是历朝历代最强。

元朔三年之后,国家就一直在搞土地回赎,不管是豪族还是世家,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刀剑的监督下丈量田亩,以该家族的实际人头来算,每人二百亩田地,多的就会被国家有偿赎回。

到元朔六年,汉军攻灭东晋小朝廷,南方也做了土地丈量,曾经有田数万顷能剩下两千亩就算多。

到了元朔八年,汉国本土再无手持万亩田地以上之非军功传家之家族。

刘彦这么干是得到军方的全力支持,毕竟军方是最容易因为功劳而被犒赏的群体,其余阶层就是反对也不敢开口,谁也不想被军方针对,最想反对的南方却是有桓温一再举起屠刀挥砍。

家族名下有多少土地直接与因功获赏挂钩,也被团结在刘彦身边的集团全面接受。他们本身就是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因功而得赏的政策天然对他们有利,只有被排斥在集团之外的人才应该哀嚎。

后面的桑虞不管是不是真的在针对冉闵或谁,反正他也为大多数百姓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被征召进入郡县兵也能获得土地犒赏,土地亩数虽然比不上常备军,可大多数人至少是有了合法获得土地的渠道。

就目前而言,除开因为服役而得到土地之外,只能是向官府进行租赁,绝大多数百姓耕作的土地就是来源于租赁,压根就没有属于自己名下的土地。

控制土地所有权是刘彦的主张,起因是为了鼓励汉人杀敌立功,说白了就是为了建设军国主义而定下的政策。而政策在很多时候是需要为时势让步,比如连郡县兵都能获得土地就是一方面。

刘彦并不是不清楚人们对土地的渴望,他一方面需要维持二十等爵制度的根本,既是无功不得田,保证军队的旺盛好战之心;另一方面,他那么干是在逼迫豪强、世家等等有能力的这个群体另寻出路,比如将目光转向工商。

古人早就有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觉悟,可是“农”还算好一些,“工”和“商”却是一直属于被鄙视的对象。

汉国不允许无功而获田,豪族或世家不敢对土地随便伸手,可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却是不可能停止,不用刘彦去提醒,他们就将目光看向了工坊和商事。

元朔四年之后,北方的各种工坊纷纷冒了出来,那就是无法获得土地之后的一种效应,是国家在逼着有实力的家族另寻出路,得到了刘彦所想要的结果。

国家控制着土地,没有属于自己土地的百姓除了向官府租赁,就只能去打工。属于农事的季节是集中在春耕和秋收,另外两个季节就不是闲得蹲门槛抓虱子,可以去打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