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氏有庾翼在当廷尉,桓氏有桓温是个征南将军,谢氏有谢安成为征西中郎将,王氏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官员。从各家族的状况来看,原先的四大门阀无疑是王氏最惨。
“王上很是欣赏逸少,莫要为逸少多惹事端。”袁乔说的逸少自然是王羲之,刘彦将王羲之征募成为博士,虽然不是什么大官,可刘彦经常会召去谈话,却是王氏可能再次崛起的机会:“今次得了接待各国使节团的差事,叔虎可要用心办事。”
王彪之自然是恭谨地应了下来。
寿春到建康有将近三百里的路程,沿途有些路段是走水路最好,到了梁郡之后只能是陆路。
汉国消灭东晋小朝廷,对南方说有针对的也是世家,尤其是一些坚持抵抗的世家。那些世家是被桓温率军清剿了个干净,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好处大于坏处,收归国有的土地很大一部分是租借给了百姓。
新一年到来,春季是耕作的时间,袁乔一路南下能够看到乡野之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对比了一下南北的景象,就感慨道:“北方气候突变,春耕难以进行,倒是南方与往年一样。”
在北方,百姓自然也是想要耕作,可老天既不下雪,雨也没有下多少,对于春耕的影响无比之大,谁都在忧虑就算春天播种,到了秋季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收获。
汉国中枢十分肯定旱灾即将到来,却是没有阻止北方的百姓进行耕作,只因为会不会发生灾害是一回事,阻止百姓春耕却必然是会出事。
北方百姓在耕作之后,是被官府以徭役的方式进行征召,各郡县征集了壮劳力的同时,还颁布征工布告,吸引更多不属于徭役的百姓,而不是以强制的行政命令来对百姓进行集中。会这样当然还是因为害怕出事,只能是以正常徭役和劝导方式进行,到了灾害真的发生后,百姓有的只会是感激。
得益于汉军一再击败游牧民族,汉国不管是马还是牛方面都不缺,借鉴了先秦的耕牛租赁方式,北方主要是以马来耕作,南方则是以牛来耕作,各县都有属于官方的耕马和耕牛可供百姓租赁。
袁乔看到正在耕作的乡野,基本就是人驱赶着耕牛在犁田,田野之上正在劳动的人不是固定年龄层,基本是一家子的男女老少都在干活。
“北方要遭灾,南方的担子更重了。”王彪之见袁乔一眼瞪过来,不得不解释:“职不是说增税,是地域职责。”
灾害之年,对未遭灾区域进行增税什么的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干,纯粹就是拆西墙补东墙的做法。
刘彦自然也得到过类似的建议,比如对未遭灾的区域进行增税之类的。他经过很严谨的考虑没有接纳意见,却也没有堵死这个建议,含糊提起要根据面对的情况,再来做下一步动作。
“大汉征讨笈多,正是为掠夺粮食而去。”袁乔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低叹一声:“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粮食,不然……”
不然?对外掠夺无法保证粮食,对内的增税就会成为必然,到那个时候南方肯定是要哀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