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页

石宣到底还是年轻,见张群说得笃定,松了口气说:“那就太好了!”

他们围着桓温所部打了将近一个半月,死的人挺多却是只剥掉桓温所部的一道营区屏障,实际上是士气一再下降,石虎又带着主力部队撤离战场,导致攻势已经难再为续,还继续围住桓温所部是在硬撑,也是为了石虎布置的大局不得不硬撑。

“伪王刘彦崛起过快,根基不稳乃是事实,多年来无日不战使部队疲惫,消耗物资更是庞大。”张群说得是通常的现状,他对石宣说:“常说,一而鼓,二而衰,三而竭。现如今也该是到了汉军难再保持攻势的时候,更是太子获利大功劳的时刻。”

石宣先是一愣,然后满是兴趣地问:“怎么说?”

“为被围部队解围的援军后撤,被围汉军知晓这一情况该是如何作想?”张群显然已经有计划,笑呵呵地说:“应当让被围的汉军认清楚事实,他们之前撑着是有援军在解围,要是知道援军撤退,哪怕不能使得自行崩溃,也该是士气全无。这个士气一升一降,太子歼灭这股被围汉军就容易了。”

石宣一想,觉得张群说的话非常有道理,立刻就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第449章 誓死不降的意志

交战历来需要足够的空间,参战的部队越多需要的空间就越广,要不然部队无法铺开全挤在一起,消耗的不但是时间还是物资。

汉军在不断地调动,有效地掩护虎贲军的到来。

虎贲军是一支甲骑具装的骑兵,他们对加入什么战场比其它兵种有更多的讲究,像是着装轻便的轻骑还能在多坡地和丘陵区表现一下,具装重骑兵出于负重和列装耗费的关系根本不会去多坡地和丘陵区。

棘津的黄河北岸比起南岸来说地形变得相对复杂了一些,濮阳郡大部分是平坦的地形,古来骑兵(战车兵)在濮阳郡的大规模交战次数非常多,但凡是读了一些史书的人都知道濮阳郡适合骑兵作战。大概正是适合骑兵作战,石碣赵军才会将濮阳郡定位为决战场所,可他们发觉要被合围后也是抓住机会后撤。

棘津的黄河北岸是汲郡辖境,汲郡划分为六个县,除开北部的林虑县这个范围最大的县之外,像是修武县、获嘉县、共县、朝歌和汲县这个首府都是位处偏南在黄河沿线区域,充分表现出华夏历来建城必是依水而建的习性。

汲郡南部地形平坦,为了形成军事防御目的,一些关卡似得军事重镇也就需要存在,例如位处汲县西南部的铜关,位处汲县西部的凡城,位处汲县东北部的枋头。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拱卫一郡首府之地,不至于让敌军利用平坦的地形来个长驱直入攻克一郡首府,致使首府失陷之后整个郡出现骨牌效应,也即是首府完蛋后最高长官被杀或被俘,失去最高长官后各地各自为战。

汉军针对汲郡的征讨有几个步骤,先是桓温所部从汲郡西南部的荥阳郡北上,他们并没有耗费多大的力气就攻克了铜关。

桓温所部能够轻易拿下铜关有历史原因。铜关不管是在东汉末年、西晋还是匈奴前赵时期都一直被重视,到了石碣统治中原之后,得说羯族人治国上面根本没有建树,生产力没有恢复半点不谈,一些重要关隘也根本没有顾及,导致的是铜关压根就没有修缮。

其实不止是显得不出名的铜关,就拿进入关中秦地必经之地的几个关隘来说,不管是作为门户的潼关还是峣关,又或是备用关隘蓝田关,明明它们都拥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可是石碣赵国还真就没有想过要维持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