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d是学术写作课程的教授,严格程度全校闻名,连引用格式错了都会判不及格,全班同学曾经苦哈哈地互相检查aa(学术界一种引用格式),只为了能顺利飘过别重修。
林维桢想了想说:“好消息吧。”
thoas:“好消息是我得了85分。”
thoas其实挺学霸的,fred教授给分一贯很低,从期中成绩那个正态分布来看,期末上八十就很不错了。
出国交换的最大意义之一便是改变自己的刻板印象,每个人都知道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但每个人还是多多少少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大部分中国学生刻苦努力是公认的,欧洲学生里有人混日子,但也有人好好做事情,thoas做不到完整背下来大篇文章,但逻辑和沟通表达都相当强。当然,同为交换生,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thoas也通过和两个室友相处改变了对中国学生的偏见,林维桢才华横溢,王承夏幽默风趣,都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而中国也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了。
几个人一起吃饭的时候经常聊到高铁,聊到城市化建设,聊到中国文化里的朴素、上进、包容。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学贯中外,架起沟通的桥梁,关注国家发展和人类共同的未来,一直是外语人的使命。
thoas那头在等回复,又发了个感叹号,林维桢笑了笑,回道:“不错啊,85很高了。坏消息呢?”
thoas接着说:“坏消息是你比我还高,你91。(庆祝表情包)”
林维桢手一抖差点把一瓶酱油打碎。
thoas又说:“第一稳了,没有更高的。”
九十一,真的相当高。
当了一个学期室友荷兰小哥的冷幽默林维桢早就习惯了,thoas这么说其实是来祝贺他拿第一的。他嘴角慢慢扬起来,觉得这分数真对得起他一句一句敲细节的夜晚。
“很高吧,”林维桢忍不住跟何清讲了这事儿,“fred平时见我可严肃了,我还以为他对我有意见。”
何清心道谁会对你有意见啊,喜欢还来不及。
这话何清肯定不会说出来,只会藏在心里让它一点点化掉,融进去。
把“喜欢他”彻底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马上过年了,”何清问,“出去玩吗,你们同学?”
“除夕在公寓过吧,跟王承夏说好了做饭,让thoas他们一起来热闹热闹。”林维桢说,“你什么时候回家?”
何清说是买了后天的高铁票,604其他几个人都回去了,他留在学校把实验室最后的安排做好再走。
何清去年没在家过年,这一回顾晓燕、梁伟和梁岚都挺重视,好像要把之前的未团圆补回来一样。四个人做了八个菜,根本吃不完,但还是吃的很开心。
隔着山海大洋,王承夏正在厨房忙活,林维桢给他打下手。
“这刀也太钝了!”王承夏义愤填膺,“我估计这鸡子剁完刀就废了,它为年夜饭承受了太多。”
林维桢一边择菜一边笑:“挺光荣。”
王承夏特意为了年夜饭跟妈妈打了视频电话学炖鸡汤,香味儿飘到隔壁,jordan早就忍不住了,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就跑到林维桢他们厨房坐着等,被thoas好一通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