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可靠。
永远坚定,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
“好了,”何清迈上台阶,“走吧。”
球场时不时传来进球的欢呼声,塑胶跑道上偶尔会经过几个戴着耳机跑步的学生。学校职工也带着几岁大的孩子,在绿茵上享受难得的空闲。
“你说……要放弃保送,”何清犹豫再三,还是问了出来,“是怎么回事?”
林维桢知道何清什么都听见了,只是当着蒋海莹他们的面没有明讲。
“家里人不赞同,”林维桢踢了踢脚旁的小石子,“我小姨是生意人,当时文理分科,她就不建议我学文,说尤其是男生……我们班去学文的确实不多。”
“一年都学下来了,”林维桢脸上掠过一丝苦笑,“如果保送,就等于放弃了高考可以选的所有专业。”
何清没作声,一直静静地听着。
机会成本是个太残忍的词,现在社会谈不上一步错,步步错,但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一个普普通通,没有背景的人,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用人生做赌注。
事关前路的建议,从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小姨口中说出来,对于太敏感的林维桢来说,大抵是千钧重的。林维桢简单地一言带过,何清试图去想象全貌,竟有些心疼。
“那,”何清缓缓开口,“高考后,理科生能选的所有专业,你想学什么?”
林维桢哑然。
他顿了顿,道:“没想好……你呢?”
何清抿抿嘴,笑了:“学医。”
他说这两个字的时候,眼神中流光溢彩,无法伪装。林维桢心里涌起一阵艳羡,转而笑道:“以后见面,就要叫何医生了。”
“何医生”三个字,也曾经是顾晓燕对丈夫的爱称。
小孩子常常以父亲为人生榜样,何清正是一个典型,当年他矮的还够不到衣柜的把手,就偷偷踩上凳子,翻出父亲穿旧的白大褂裹在身上,在客厅对着镜子招摇一番,刚下班回家的顾晓燕看到这一幕哈哈大笑,忍不住拍了张成为黑历史的照片。
何清小时候作文写的最多的题目是《我的父亲》和《我的理想》,电视上倘若放映医生参与救灾的新闻,他便目不转睛地从头看到尾。小学家长会,不到十岁的何清拉着父亲的手,脸上写满了骄傲,对班里的小朋友说:“我爸爸是医生!”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直到他的父亲,亲手毁掉了这份崇拜。
从何清上初中开始,何父彻夜不归愈加频繁,科室收到病人对他的投诉也越来越多。顾晓燕一边工作,一边小心翼翼地瞒着儿子,平静和谐的家庭背后,逐渐形成暴风眼。
直到顾晓燕泪如雨下,抱着何清问他离婚后能不能跟着自己,父亲的形象才轰然倒塌。
“但我妈不想让我学医,”何清淡淡道,“我爸,他不是个好医生,几年前他们离了婚,我妈可能……不想见第二个何医生了。”
他转头看向一脸震惊的林维桢:“不过没什么,等到高考报志愿,我还是会去学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