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第一个月便称得上兵荒马乱,各科老师一齐加压,大考小考纷至沓来。蒋海莹从前课间,但凡有三分钟都要往外跑一圈儿,现下像是被胶水粘在了座位上,说的最多的话便是:“何神,给我讲道题呗!”
何清看了看,示意蒋海莹看向林维桢:“我还没做这道,要不问他?”
蒋海莹一拍脑门:“哎,看我,都忘了咱们老林也是小天才呢!何神的光芒太耀眼,都把你遮住了!”
林维桢从卷子里抬起头,握笔的手一顿,笑了笑接过蒋海莹的错题本。
林维桢的成绩徘徊在班级十名左右,但放在全年级就是一百开外。一中强手如林,靠前一些的学生从来不说什么考一本,都是按超过一本线几十分来算。
但开学模拟林维桢成绩并不理想,掉到了班级近二十名,连何清也觉得有些奇怪。
同桌大概是学生时代最亲密的人,喜怒哀乐都靠的太近。发作业的时候,他的本子在你的桌上,收卷子的时候,他最后一大题写了几行都看得一清二楚。太近便意味着难以伪装,何清渐渐发觉,林维桢和他想象中的样子并不完全一致。
骄傲的人最容易看见别人的骄傲,自己顶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名声,才更看得清温和表面下的冰冷。
周五放学前,班主任给有些躁动的气氛泼了一盆凉水。
“高三的重要性不需要再多讲,”他推了推架在鼻子上的眼镜,缓缓道,“下周保送选拔流程就陆陆续续开始了,这多少会引起浮躁。”
他加重语气,话锋一转:“但我们是理科班,根据往届经验,大部分同学是会放弃保送资格的,即便是有志于走保送小语种路子的同学,也要做两手准备。希望大家沉下心来,把一质检,而不是保送考试,当成近期最重要的事情。”
“下课。”
随着班主任离开教室,周围嘈杂声骤起,蒋海莹噘着嘴道:“虽然老高是为我们好,但他怎么知道咱班没有能考上2的保送生嘛!是不是啊老林,苟富贵,勿相忘!”
林维桢方才一直在愣神,听见蒋海莹喊自己,才抬起头,“嗯”了一声。
何清觉得他状态有些不对,下意识地停下手中的笔,听蒋海莹接着问道:“你想好报哪个学校了吗?考小语种的话,跟文科班前几名比你也没问题的!”
“我……”林维桢抿了抿嘴,道,“我还没想好要不要放弃保送。”
“什么?!”蒋海莹一脸惊愕,“你怎么放弃啊,你不是挺想学语言的吗?”
“别问啦,”蒋海莹旁边的韩婧扯了扯她的衣角,小声道,“走走走,吃饭去!好不容易挨到星期五了,咱们去吃顿大餐!”
林维桢低下头,提笔半天,和圆周曲线大眼瞪小眼,一个字都没落下。
何清合上书,语气自然地问道:“吃饭吗?我这周留宿。”
一中有很多学生不是本地人,周一到周五全校寄宿统一管理,到了周末,本地人一般会回家,而外地学生常常申请留宿。何清是本地人,但他觉得学校氛围更好,大考之前也时常申请留宿。
留宿对林维桢更是家常便饭,张子轩那会儿才初二,每天闹的鸡飞狗跳,只有许盈主动打电话过来,他才会回一趟家。
林维桢道了声“好”,把练习册合上,两人便一前一后出了教室门。
作者有话要说:
维周之桢出自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