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欧洲最为纷乱的时候,原大英帝国及印度女皇,还不到50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去世。而这个突然的事件,又将英国和整个欧洲都掀起巨大的影响。
首相格莱斯顿得知女王陛下去世之后,立即下达全国戒严令,派出所有的军警甚至预备役部队,维护各地秩序,尤其是伦敦的那帮失业工人和遭受橡胶股票打击的民众。
而伦敦的股市和债券市场,也因为女王去世的消失,遭受巨创,各类行业的股票,纷纷深跌,甚至银行也出现挤兑潮,失业工人也因为女王的去世,觉得前途更加黯淡不已,有上街头游行闹事,直接被军警逮捕或驱散,也有少量直接自尽,跟随女王陛下而去的。
《泰晤士报》在头版刊登了女王的生平介绍,用所有版面来刊印怀念和追忆女王的文章。其他报纸也纷纷报道女王去世的新闻,并且分析英国和欧洲因此的影响和走向。
接连几天的《泰晤士报》,都陷入怀念维多利亚女王的旧事和那个时代之中。它评论着:“她忠于职守,忠于她的王国和深爱着她的子民;她不仅把时光消磨在工作上,也消磨在为家务操劳上;她忠于自己的丈夫,对子女要求严格,成为欧洲君主的楷模。她的不懈努力,不仅使大不列颠王国的文学、艺术、教育、技术昌盛,工业和经济发展,国民也受到了良好的对待和地位。她的去世,也同时代表着大英日不落帝国的正式落幕,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和印度联合王国,变为大不列颠王国。这是一个辉煌时代的消失,同时也很是所有大不列颠人的悲哀。”
但也就是英国本土的报纸大肆报道,其他除了瑞士和葡萄牙等国家报纸报道了几天之外,欧洲的其他国家报纸并没多大的响动,也对,法国临时政府忙于抵抗普鲁士的进攻和开出条件求和,而普鲁士就更忙了,不但忙于进攻法国,还有调遣兵力救援沙俄境内的军队。其他的奥斯曼帝国、奥地利帝国、沙俄等等,也都忙于战争,对已经实力大为减弱并且孤悬欧洲海外的英国,并没在意,更何况是一个没实际权力的女王。
反倒是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南洋日报》刊登了维多利亚女王去世的消息,并且用“苍天饶过谁?”作为标题,进行评论说,维多利亚女王经历英国的繁荣强大时期,也经历其衰落其,而她的去世,的确代表着英帝国海上霸主时代的结束。而女王因为缺少父爱,又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中长大,构成了她成年后对世人冷漠尖酸,贪婪无私,惟我独尊,对民众和世人的生命完全不珍惜,也正因为如此,她这是苍天的报应。女王的去世,代表着旧式的血腥殖民时代的终结,新的中华帝国开创的东方时代的来临!
第1333章 英国陆军参战
英国女王去世,按理说,第一继承人爱德华王子顺理成章地应该继任英国国王,不过,这些还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结束之后。而爱德华王子提议尽快让女王陛下入土为安,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但很多人指责他的目的并不单纯,而是为了尽快登基成为英国国王。
伦敦这里,不少国会议员和内阁成员有意无意地透露想将阿尔弗雷德王子迎回伦敦,再举行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就这样,维多利亚的葬礼也僵持了下来。
而英国女王的去世,让英国的海外军事行动也彻底沉寂下来。
随着普鲁士军队击败法国军队,并进一步逼近巴黎的态势,英国上下都察觉到普鲁士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止,连英国陆军部部长和参谋们也纷纷说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莫过于普鲁士,即便是如今的英国,只怕也无法战胜普鲁士王国。
而且,英国首相格莱斯顿同内阁成员们商议之后,都觉得英国如今处境艰难,已经不适合再参加对普鲁士王国的宣战,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准备同俾斯麦联系,使得两国停战,英国退出对普鲁士的战争。但正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英国海军舰队在攻占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港后,上岸补给休息的时候,遭遇普鲁士军队的伏击,数十名英军海军将士被击毙,而这其中的一名海军中尉,竟然是阿尔弗雷德王子。也就是说,阿尔弗雷德王子被普鲁士军人给射杀了。
消息传回伦敦,这下,无论是国会还是内阁,都炸开了锅。
阿尔弗雷德王子的遗体被普鲁士方面交还给英国海军,英国海军迅速派一艘快船将之运回伦敦。于是,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弗雷德王子这母子俩的葬礼同时举行。爱德华王子也终于心尝所愿,在葬礼的最后一天登基,成为大不列颠王国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