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国王这样说,陆军大臣罗恩和面色坚毅的驻俄大使俾斯麦纷纷看向王太子威廉,都很是关切。
“父王,您没去过东方,想象不到那东方的富饶和强大,而最大的一点,还是那个国家欣欣向荣的变革和发展。如今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华帝国的疆域是如此的宽广,堪比沙俄,但有一点没注意到,那繁华的东方国家,大部分国土都是开发了几千年的沃土,土地肥沃,比沙俄这种人烟稀少的荒地不知要强多少。而人口更是更加不能相比,这个东方帝国的人口超过4亿,是沙俄的6倍之多,若是以财富计算,足足是沙俄的5到8倍。因此,他能短短时间便发展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但有超百万人口的陆军,还有近10万人的强大海军。”威廉王子侃侃而谈,说到东方的这个帝国,他有种天然的亲近,仿佛是为自己能亲眼见证朋友的强大而高兴:“父王,这是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国家。而他们的皇帝,更是一位伟大的雄主。因此,我敢断定,英国这样继续与其对战下去,讨不了好处,说不定还会走向没落,彻底失去他们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若是法兰西帝国不干涉的话,单靠英国的军事力量去远征东方,必定再次失败,而那中华帝国将踩着英国的身上而崛起。”
听到王太子对那东方国家评价如此之高,还拿自己最为熟悉的沙俄做比较,将自己一向交好的沙俄贬得一文不值,俾斯麦有些不乐意了,不大高兴地回应道:“王太子如此抬高那中华帝国,说得天花乱坠,我还是不信。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就算出了一名强势的君主,也不是几年功夫便可以发展壮大到比沙俄还强大的程度的。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推断,应该是驻加尔各答的英军本身就被叛军弄得虚弱不堪,载因为没有后勤补给,这才败给那中华帝国。换成沙俄的军队,或是使我们普鲁士王国的军队,也同样的能将那些已经毫无战意的英军全歼。这并不能说明那中华帝国就像王太子说的那样,成为军事强国。而这次英国准备大规模出征,可是倾尽全力的复仇之战,那中华帝国很可能会一败涂地,甚至就此被英国报复性地毁国。”
威廉王子更不高兴,讥笑着反驳道:“俾斯麦先生,你可能没注意看真正的详细情报吧?报纸上的消息并不准确。事实上,英军驻守的那个印度加尔各答城内的8万大军战力非常强,二十万当地叛军丝毫占不了便宜。不过可惜的是,那中华帝国的军队更强。英军在加尔各答城内还没能能与东方军队交火,便直接被对方的舰队数以万计的炮弹轰击,以覆盖三分之二以上的整个城市的密集炮火将那个加尔各答城彻底炸成废墟。单单从这里,英军便损失超过四分之一士兵!而后,2万由英军主将率领的精锐,在野外与那中华帝国的1万士兵发生激烈的遭遇战,俾斯麦先生,注意,是中华帝国的1万步兵与英军的2万精锐步兵发生遭遇战,结果如何?2万英军被仅仅1万的东方军队正面作战,死伤数千,而东方军队死伤才几百,而后被另一支中华帝国的1万步兵从侧面夹击,当场将这2万英军全线击溃,连英军主将都没能逃脱。这就是真正的战争过程,最真实的细节。这些由我们普鲁士军官教导和训练出来的学生们,凭借的可不单单是我们的军事技能和勇敢,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武器,先进的武器!他们获胜的关键是武器比英军有着碾压性优势。”
说到这里,威廉王子朝国王看了一眼,继续道:“我们普鲁士在那中华帝国军队中有不少的眼线,从他们那传回来的战场上的信息才是最为真实的。中华帝国步兵配备的毛瑟步枪,比英国人的恩菲尔德步枪要精良得多,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度,都不是一个档次。特别是最佳射程,足足超出欧洲最先进的步枪三分之一的距离。而且,这个毛瑟步枪,似乎是一种后装线膛步枪,而且他们使用的是定制的金属壳子弹,可以趴在地上不起身便快速填装好弹药开枪射击,英国军队吃亏就吃亏在这一点上面。而中华帝国舰队的火炮,都是他们最新研发的克虏伯大炮,同那毛瑟步枪一样,无论是从射程、还是精度、发射频率以及威力来说,都是远远超出欧洲的火炮。说起来,我普鲁士真的失策,真的可惜之极!无论是那研发毛瑟步枪的毛瑟兄弟,还是那制造克虏伯大炮的克虏伯先生,原本都是我普鲁士王国的子民。被那中华帝国的皇帝请到东方,大量资金的支持下,有了如今的成绩!若是我们普鲁士王国能早点发现他们的才能,重用他们,说不定如今的毛瑟步枪、克虏伯大炮,都是我们普鲁士王国的武器装备。”
听完这话,俾斯麦脸上表情丰富极了。他有点尴尬,但更多的是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他相信王太子的话,也正因为相信他的话,这才开始想到,那东方国家这样堂堂正正地依靠武器优势击败英军,这就太可怕了!而且,刚才王太子也说了,那中华帝国的舰队火炮也是十分强大,若是照这样的思路,英国出兵想要收复印度,击败中华帝国,还真的困难了。
俾斯麦僵在那里,陆军大臣罗恩连忙解围道:“陛下,从中华帝国的崛起来看,正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军事改革,这才能正面与英国作战甚至战胜。因此,我们普鲁士也更加要加快军事改革的步伐,强大自身,才能实现陛下的抱负,统一整个德意志联邦!”
国王点点头,沉声道:“不错!这正是我将你们请来商议的原因!从这个东方国家的军事成就来看,我们普鲁士想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大任,就必须要继续进行军事改革!这便是此件事情给我的启发!”
陆军大臣罗恩面带担忧,他最明白国王的心思。
普鲁士王国其实还在威廉国王担任摄政王的时候,便已经开始筹备军事改革,当时还是摄政亲王的国王要求普鲁士王国的议会同意拨款1000万塔勒,将平时兵力从14万人增加到21万7千人,延长现役期,取消国民后备军,这样的军事改革计划,当时正是让作为陆军大臣的罗恩来实施的。
第1068章 铁血首相的诞生
罗恩执行威廉国王的命令,加强军事训练,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并任命年富力强的传统军官,结果,被一些资本家控制的王国议会,担心这一军事改革削弱他们代表的资本家们在军队中的影响,担心改革后的军队是一支深受容克影响的军队,可能变成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对议会的工具,因此,最近那些议员们纷纷反对军事改革,拒绝批准改革所需的军费开支。
而国王登基之后,竭力维护国王的权力进行军事改革,议会方面,联合内阁首相奥斯瓦尔德·施韦林竭力反对,双方爆发严重的矛盾,实际上,如今已经变成了不单单是军事改革不改革的问题,而是变成了普鲁士王国究竟实行国王统治还是议会统治的问题,国王和议会陷入了爆发剧烈冲突,让整个王国都动荡的危险。
国王前段时间宣布解散议会,而议会却凭借广大支持的资本家们猛烈地还击,特别是内阁首相奥斯瓦尔德·施韦林也是资本家的代言人,更是强烈反对国王的举措,让内阁和宫廷都陷入混乱,国王开始犹豫了,不知道自己的军事改革还要不要进行下去。也正因为这样,作为陆军大臣的罗恩,才建议国王将驻外的俾斯麦叫回国。
想到这里,罗恩朝俾斯麦打了个眼色。俾斯麦稍稍整理了思路,道:“陛下,刚才王太子说的很好,他给我上了一课。东方的中华帝国已经变得非常的强大,战胜了世界第一强国英国,这就是军事改革的效果,这已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普鲁士王国想要统一德意志联邦,就必须要将军事强大起来,必须要进行军事改革。罗恩将军已经跟我说起过陛下主导的军事改革,这个真是让我们普鲁士强大的最好方法,而且,我认为还不够坚决和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