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

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最终还是妥协,接受家族的安排。

姐夫似乎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打听起郭嘉的近况,感慨万千。大族都爱惜名声,别说韩家只是没落,就是韩肇沿街乞讨,他也不能悔婚。

荀彧这个当舅舅的,不希望外甥女嫁去韩家受苦,很想帮忙。但韩家父子为人颇有风骨,绝不肯平白受人恩惠。

他思来想去,每年开春,都要举孝廉。韩暨见识过人,曾散财救父,又结交游侠儿为父报仇,非常符合孝子的标准。如果韩暨能成为名士,被举孝廉做官,辛十娘嫁给他的长子韩肇,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不过要为韩暨扬名,还需郭嘉相助。

郭嘉听了辛十娘的事,愕然良久。有一次辛评开玩笑,说想把妹子嫁给他,变成一家人,原来还有这等内情。

某人正回忆往昔风流岁月,脸上一痛,被荀彧捏了一下。

郭嘉坏笑:“文若,给你说个事。以前在书院,你还没加冠取字的时候,公达(荀攸)让我和他一起喊你彧叔,佐治(辛毗)喊你小舅父,非要让我自降一辈,喊你彧彧叔。彧彧,哈哈、哈哈哈。”

第101章

关于怎样帮助韩暨,郭嘉和荀彧商议了一下细节。

韩暨是南阳郡人士,按照朝廷的法度,需要南阳太守出面举荐他为孝廉。南阳郡目前一部分在刘表治下,一部分在曹操治下。所以,现在有两位南阳太守,一个是刘表的人,另一个是留守宛城的赵云。

赵云为人忠义,为官清廉。从来都不肯参与官员之间的互捧,这种互捧属于官场恶习,就是相互联姻的几个士族,甲举荐乙做官,乙举荐丙做官,丙举荐丁做官,丁再举荐甲的优秀子侄做官,就这样一代一代循环交替下去,大家共富贵,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察举制的缺陷之一,也是汝颍名士长期占据着官场半边天的原因之一。满朝冠带遥相望,多是书院旧同窗。

就连荀彧这么有原则的世家公子,王佐之才,也不能免俗。不过他举荐的人,譬如郭嘉、戏志才、荀攸、钟繇、陈群、杜袭等等,都非常称职。

后世有人觉得荀彧只举荐士族阶层,局限性很强,怎么说呢?其实这年头还没有出现印刷术什么的,官学和士大夫开设的私学也不是黔首百姓能够入学的地方。书籍传播全靠手抄、人才储备基本都在士族。

普通百姓读不起书,也没有门路上学,关键是求学也没用,负责察举人才的官员连世家大族都应付不过来,哪有空去关心一个黔首识不识字?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荀彧已经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