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页

刚巧修建皇宫缺乏木材,王休佑奉命掘开梁王墓,挖出来不少竹简典籍,他把这些竹简清理干净,装了十几车,亲自送到郭嘉的府邸。

郭嘉看到这些典籍,甚是开怀,非要请王休佑喝酒。

时下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出生在贵族、士族、地主之类的家庭才有机会读书识字,主要原因就是书籍无法普及。纸张很贵,竹简传播不便,家学轻易不可外传。像颍川那样私学兴盛的地方,整个大汉也找不出第二个。

有了这些书籍,就可以找人誊抄,重开书院。师资力量都是现成的,当年颍川书院的先生,除了司马徽在荆州另立炉灶,其他几位都赋闲在家。

听戏志才说,韩夫子尚能开弓,估计再挥舞几年手杖,敲打培养出一批人才,完全没问题。陈先生的戒尺也还在。

郭嘉是不会承认,重开书院最大的乐趣是:会有无数少年,被罚抄他们当年抄过的书,领教着韩夫子的手杖,或者陈先生的戒尺,秃头地吟诗作赋。

前段时间,荀攸收到好几封信。

曹操邀请他加入曹营。荀彧唠家常,郭嘉最可恶,就寄来一行字:公达再不来阿骛就要嫁人啦。

小叔要把阿骛嫁给谁?郭嘉一个字也没提,一定是故意的。

荀攸想起那个擅抚琴、喜欢穿绯衣的温柔的女郎,笑起来眉眼弯弯,左颊有一个浅浅的梨涡。他喜欢阿骛,是个秘密,连小叔也不知道。

诸侯割据,世道艰险。荀攸走走停停,今天才到许都。

荀彧驾着马车去接人,看到一个容貌改变很大、衣着习惯完全不同的荀攸,几乎有点不敢确定,眼前这个人是不是荀攸?

只一瞬间,荀彧敛去眼中的惊诧之色,温和地牵着侄子回家。

五个月的牢狱之灾,在那种被负面情绪充斥的狭小阴暗的空间中,听着酷刑,保持着谈笑自若,一切如常的状态。数次外调任职,风餐露宿的艰辛跋涉,让三十多岁的荀攸额头和眼角出现细纹,看起来有些显老。

他身上的直裾浆洗的次数太多,已经有些褪色,人也不复昔日的颜色。不过,就像是经过苦寒的梅花,反复磨砺的宝剑,荀攸的气质更加出彩,但几乎不说话,就像戴着面具一样,拒绝任何人窥探。

一向眼神最好的郭嘉,仿佛完全没发现荀攸的变化,大咧咧揽住他的肩,坏笑着,问他是不是还惦记着荀彧的侍女阿骛,还说:“阿骛十八了,文若准备给她找个好人家,风风光光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