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们上九楼有“升阁”可乘,仆人们却只能靠脚来爬楼,因而一时间竟没人出来缓场。

贾琮却也不急,听诸多士子们或吹捧或埋怨。

忽地,一士子大声言道:“清臣公子,去岁一载公子因孝悌之义,弃笔投戎,万里赴戎机,吾等心中实在憾然。然又心存侥幸,古有王少伯、高仲武,皆为边塞诗大家。不知公子去岁可有所得?”

王少伯即王昌龄,高仲武便高适,二者以边塞诗著称。

贾琮见烟雨楼内依旧无人出来,想了想,笑道:“在下只入军中一载,自身并无什么体会。但却有幸与奉天老将军赵浩固成为忘年交,几番长谈后,心有所感,又因老将军颇通文墨,相请诗词一首,不好推却,便书一阙《江城子》,赠与老将军。诸位仁兄若不嫌,在下便诵背一番,请诸位指点。”

“好!”

数百人之叫好声轰然作响,直冲云霄。

又瞬间寂静,侧耳聆听。

贾琮朗声道:“《江城子·赠奉天将军赵浩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好!!”

又一阵比方才叫好声更热烈的喧嚣喝彩声,冲天而起。

这何止是一阙词,分明就是一副不老廉颇将军画!

自此之后,奉天将军赵浩固当如汉时李广、唐时哥舒一般,为世人所传颂。

这时,外面比烟雨楼内更热闹的动静,终于惊动了“高层”。

三名衣着儒衫的年轻士子被烟雨楼奴仆们簇拥而出,尚未出门便遥遥拱手见礼道:“哎呀呀!万不想清臣公子近日能从瑷珲归来,实在是不得一点消息,吾等失职,吾等失职!半月前我还在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贾三首不至,此届百花会有名无实也!万幸今日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