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0页

再比如北一军的军师参将周昪,他就是小贵族子弟出身。

骆瑸亦是。

再比如汾阴令寇正,虽然他是穷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乡,却有“尚勋”这位旧氏族出身的老师,教授他学业。

真正一穷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触书籍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说,并非只有王族、贵族、士族、地主阶级才会出现人才,而平民却没有丝毫诞生人才的可能,说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贫穷所限制——占魏国总人口将近九成的平民阶曾,难道就当真没有天资卓越的?

这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内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来,否则,必定会引起王族、贵族、士族的联合抗拒——这些人纵使不敢违背他的王令,也必定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所能拥有的一切,日后不至于被人才井喷的平民子弟,或者说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决定在每个郡的几个大县,以礼部的名义开设学塾,无偿招收那些几岁的稚童,教授他们习文认字……”

听到赵弘润这第一段话,诸内朝大臣心中并无波澜。

因为赵弘润这第一步,迈得很小且十分谨慎。

目前,魏国拢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东、上党、河内、颍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郸这十一个郡。

而在这九个郡中,能称得上大县的,其实也并不多,就拿三川郡来说,目前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仍在建设当中的王都“雒阳”,还有一个便是“雒城”。

而河东郡,也只有“汾阴”、“安邑”,再加一个勉勉强强凑合的“临汾”。

纵使是最近几年魏国发展最快的颍水郡,能称得上大县的也就“新郑”、“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内郡的“山阳”,邯郸郡的“邯郸”,商水郡的“商水”与“鄢陵”,上党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阳”,基本上在每个郡内,能称得上是大县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最多三个。

因此保守估计,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赵润希望礼部在这三十座城池内,分别开设一座学塾,无偿招收幼龄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