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少许的弊端”,指的是地方官府为了达到大梁朝廷的硬性指标,在稍稍耽误其他建设的情况下全力铺设道路,并非是指弄虚作假,谎报政绩。
不过话说回来,地方官员就算想要弄虚作假,这次也毫无办法,毕竟今年可不止一个朝廷府衙盯着这块,除了吏部、御史台外,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右都尉张启功,皆关注着这件事,甚至于就连魏君直掌的拱卫司,也派出了拱卫司御卫,到地方各郡县视察进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赵弘润可以清楚得知地方上的道路施工情况。
截止于八月时,“大梁-郑城”地段的轨道马车率先铺设而成,因为郑城大致位于“三川郡”、“颍水郡”两地的中心,朝廷有意将郑城的地位拔高至与大梁平起平坐的位置,作为全国路网的几个枢纽之一。
在这条轨道马车正式投入使用时,郑城的贵族、百姓纷纷出城观瞧,目瞪口呆地看着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马车在轨道上疾驰如飞。
大梁至郑城,直线距离堪堪一百六十里,而实际距离则超过两百五十里,甚至还要多,但是距在场施工的工部官员所称,依靠着这种轨道马车,他们可以大约一日到一日半左右,从一座城池赶到另外一座城池。
当听说此事后,郑城的贵族与百姓大为震惊。
一位郑氏子弟当场表示不信,此人乃是现吏部尚书郑图的堂弟,与太后王氏那一支“泫氏王氏”又存在有联姻,他表示毫不相信工部这种鬼话。
据他所言,他往年前往大梁时,就算骑马也需要五六日的工夫,而且这还是在着急赶路的情况下。
对此,在当地施工的工部官员也没有辩解的意思,索性就叫那名郑氏子弟,还有其余几名郑城的贵族子弟尝试乘坐这种轨道马车。
事实证明,那些工部官员丝毫没有说笑的意思,通过频繁在中途更换拉乘之马的措施,那几名贵族子弟,确确实实是在十二个时辰左右,就从郑城抵达了大梁,惊地这些目瞪口呆,直呼难以置信。
为了取信于民,测试这条轨道马车的工部官员们,也邀请了这条道路上沿途县城内德高望重的老者乘坐这种轨道马车,毕竟这条轨道马车日后朝廷可是要收费的,多一个人朝廷就多一份收入。
在工部的“宣传”下,这种神奇的轨道马车逐渐在郑城传开。
其实事实上,魏国此前早已有了五条轨道马车,分别是大梁连接河东汾阴、河内山阳、商水郡商水县、三川雒城等等,但由于这几条轨道马车被朝廷与成陵王赵燊等国内的大贵族把持,以至于在国内名声不显,哪怕是知情者也仅仅只知道有这么个事物,且不知具体如何。
但这次,朝廷却是确确实实将轨道马车呈现在郑城人的面前,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皆被这个神奇的事物所震惊。
甚至于,就连附近县城的百姓,在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涌到郑城,希望一睹这种神奇的事物。
话说回来,倘若说郑城的贵族与平民只是图个新鲜,那么郑城的商贾,则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