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3页

于是乎,一些眼高于顶的秦国贵族在后方大放厥词,他们觉得,倘若武信侯公孙起当初联合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与魏公子润麾下的魏军正面交锋,最快的局面,也不过是如今这样,但好歹秦军不至于“不战而退”。

正所谓三人成虎,由于这类的言论过盛,以至于就连秦王囘都开始有些动摇:莫不是武信侯公孙起果真判断失误?

不过对此,左庶长卫鞅的态度却十分坚定,他坚定地认为,武信侯公孙起的决定是正确的。

原因很简单,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的战士,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作战训练,打起仗来的作战方式基本上就是一拥而上、胜败全看天意,这种友军,谁敢带着他们与魏军正面交战?

什么?骑兵?

难道魏军就没有骑兵么?魏军那一方,川北联盟的羯角军、以及川雒联盟的川雒骑兵,两者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八万人呢!

兵力不如魏军、士卒的战斗素质也不如、装备也不如,在这种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情况,与魏军正面交战,岂有胜算在?

与其如此,还不如坐山观虎斗,静看魏军与乌须、羯、羚等势力杀个你死我活,期间还能看看能否有趁机杀败魏军的机会,反正乌须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也不是什么好鸟。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魏公子润麾下的先锋魏将司马安竟然那般厉害,用五百只羊就覆灭了整个乌须部落,使得魏军士气大振。

因此就个人而言,卫鞅可以接受武信侯公孙起的那份成绩,毕竟他所面对的魏军绝非寻常,是故,他并不希望秦王囘对前线施压,因为这会影响武信侯公孙起的判断。

自古以来,以王命催促前线的将领,结局往往都会吃败仗,魏国当年的“上党战役惨败”,就是绝佳的例子。

就在秦王囘与卫鞅讨论着“是否该以王命催促前线的武信侯公孙起”时,廷尉匆匆走入,施礼禀道:“大王,下邽城守张瑭大人求见,此刻正在宫廷外候着,说是有要事相禀。”

“张瑭?”秦王囘愣了愣,想不通张瑭不好好呆在下邽,前来咸阳做什么。

宫廷内的王座阶下,左庶长卫鞅也是一脸困惑之色——由于情报送递不力,就连卫鞅也万万没有想到,远在五六百里之外的魏军此刻竟然已杀到秦国本土,还攻陷了两座城池。

“传召入内。”秦王囘吩咐道。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