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后,所谓的“吏部左侍郎郗绛收受贿赂”,也只不过是其那名友人送了一盒珍珠之类的作为感谢而已——哪怕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帮你办了一件事,你总不能什么表示都没有吧?
因此,总的来说,吏部左侍郎郗绛只不过是在职权范围内,稍微照顾了一下友人之子而已,旁人可以说他不够正直,但不能说他知法犯法,毕竟那名友人之子,的确也是具有出仕资格的。
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当长皇子赵弘礼自闭于府宅的期间,郗绛这位吏部左侍郎,与庆王赵弘信走得过于近了。
是的,太子党才是吏部左侍郎郗绛被长皇子赵弘礼攻击的真正原因,否则的话,比郗绛严重几倍的徇私在吏部比比皆是,为何唯独郗绛倒霉?
想当初东宫党势大的时候,那俨然就是徇私舞弊的代表词——什么?你并非是支持东宫太子?那行,去候补官员的行列等着吧,十年八年以后,可能会有适合你的空缺。
这个时代所谓的荐官,其实主观性非常大,同样两个候补官员,举荐人觉得其中一个与他亲近,因此将其举荐,这事谁也不能多说什么,举贤不避亲嘛,我举荐一个认识的又这么了?
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同窗之谊,这是历代朝廷都无法杜绝的。
就比如现汾阴令寇正,他在成为汾阴令之后,就将两名师兄弟“尚阳”与“木子庸”提拔为文吏、佐官,要知道,尚阳与木子庸二人虽然满腹学识,可他们甚至连乡试都没参加过,按理来说是没有资格授职的,可朝中有谁说什么了么?
再比如汾阴将军、临洮君魏忌,让两名门客“毛博”、“薛浆”出任他麾下的将领,作为他的左右手,辅助他一同操练新军,朝廷又说什么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安陵赵氏的赵文蔺,在介子鸱看来资质平庸的人,就是因为安陵赵氏目前是肃王党的一员,站边正确,因此,肃王赵弘润将其举荐为蒲坂令,朝廷又说什么了?
倘若郗绛稍微照顾一下友人就是徇私舞弊,那肃王赵弘润又算什么?
所以说,最根本的原因并非是吏部左侍郎郗绛徇私舞弊,而是他站错队了,他在认为原太子赵弘礼失势以后,就投向了庆王弘信,因此,被长皇子赵弘礼秋后算账。
对此,赵弘润并不意外,相比之下让他意外的,还是“雍王弘誉批准了赵弘礼的弹劾”这件事——这是否意味着,东雍两股势力将摒弃先嫌,共同对付庆王弘信与襄王弘璟的联合?
不管怎样,赵弘润都没有参合其中的想法,安心经营着自己一亩三分地。
正如他所料,朝中再次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