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页

而这个时候,川雒骑兵抵达了河东郡,英勇的羱羝两族战士,与韩国骑兵展开了激烈的外野争夺战。

尤其是随后爆发的“介山骑战”,八千川雒骑兵与数量约有一万左右的韩国骑兵在安邑西北的介山山脚爆发战争,在鏖战了整整一日后,川雒骑兵与韩国骑兵两败俱伤,各自收兵。

据说那场战争,被杀死的战马累计有近两万匹。

当然,在兵部的功勋薄上,“介山战事”是北一军在整个北疆战役期间少有的胜仗,当时一些北一军将领的称:在他们的领导下,北一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重创了韩国的骑兵部队。

可事实上嘛,北一军当时只是出了一支约三万人的步兵,从侧面袭击了韩国的骑兵。

更可笑的是,由于当时那三万北一军步兵被韩国的斥候发现了行踪,以至于当时正在介山一带与川雒骑兵交战的韩国骑兵迅速撤退,因此被川雒骑兵逮到机会,乘胜追击了一番。

因此说白了,在“介山骑战”中,北一军纯粹就是吓唬了韩军一下,别说是那场战事的主角,连配角都不够资格。

真正在“介山骑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乃是川雒联盟的战士,是这些魏国的盟军,挽回了魏军在河东郡西部的不利局面。

而在介山骑战之后,川雒骑兵更加迅猛地收回河东郡西部被韩国骑兵控制的外野,当时据说有数十队大约人数在两百到三百人左右的川雒骑兵,在河东郡西部游荡,与迎头撞见的韩国轻骑争夺对外野的控制,恢复魏军的粮道与通讯。

可以说,当时北一军之所以能熬过艰难的战役初期,川雒骑兵的贡献居功至伟。

但即便如此,当时在河东郡西部,魏军仍旧处于劣势,说得难听些,无非就是北一军在川雒骑兵的帮助下苟延残喘,拼死保住了安邑罢了,至于反攻,相信当时北一军高层将领甚至没有去奢想。

而随后,随着天水魏氏的家臣姜鄙将军率领“北三军”支援河东郡西部,魏军的局势就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倘若说川雒骑兵使韩将靳黈感觉到了棘手,那么姜鄙的北三军,就让靳黈忌惮三分。

也难怪,毕竟姜鄙的作战方式实在太凶暴,仿佛他唯一的战术就是在战前做好十足的准备,然后在发动战争时全军压上——姜鄙攻打曲沃就是如此,北三军花了一日工夫打造了数百架长梯,随后攻城战时,数万北三军士卒一股脑地涌上城墙,甚至于就连姜鄙都亲自上阵,以至于韩军抵挡不住姜鄙如此凶暴的进攻,待麾下士卒士气一挫,稀里糊涂地就丢了城池。

气势,这是姜鄙麾下北三军最大的特点。

其实北三军的士卒实力并不会比北一军的士卒厉害到哪里去,甚至于,在武器装备的精良度方面还不如北一军,但是,北三军那种有进无退、视死如归的血性,却使得韩国的军队碰到姜鄙都忌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