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页

他没有回肃王府,而是率先去了冶造局,毕竟因为宗府这件事,他自年初元日起,就还未去过冶造局,正好今日去一趟,将今年的计划向冶造局的局丞王甫交代一下。

如今的冶造局,那可真是一片热闹景象,只见司署内,各官员、文吏、工匠、学徒们来来往往,早已不复当初萧条的景象。

也难怪,毕竟如今的冶造局,光是在编制内的官员与工匠们便有数千人之多,若是算上那些匠徒,也就是给工匠们打下手的学徒、劳役,人数更是直逼万人。

这哪里还只是“司署”的规模?

细数朝廷六部二十四司,规模堪比如今冶造局的,又有几处?

除了工部外,恐怕也只有兵部辖下的兵铸局、户部辖下的仓部等寥寥几处了。

要知道,很多像吏部辖下的文选司这种重要的“司署”,其实也就只有数百人的规模而已。

不得不说,望着冶造局内来来往往的人,赵弘润不禁有种感慨:他砸到冶造局的那数百万两银子,总算是有些收获。

“肃王殿下!”

“肃王殿下!”

冶造局内,有的是不认得赵弘润的人,但那些认得赵弘润的,在经过时无不对后者恭恭敬敬地行礼,哪怕是某些推着独轮车运输原材料的工匠们,亦停下脚步来,向赵弘润行礼。

因为他们都清楚,若没有这位肃王殿下,就没有如今冶造局的风光。

如今冶造局的官员与工匠们,走在大梁街上那可是十分有面子的,那些以往对他们趾高气扬的兵部官员,如今见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笑脸迎人,哪怕他们只是冶造局的一介工匠。

也难怪,毕竟兵铸局用来生产兵器的模具,那可是冶造局督造的,要是惹得后者不开心,借着法子捉弄一下你,那些兵铸局的官员可吃罪不起。

而面对那些朝自己行礼的官员与工匠们,赵弘润亦逐一微笑点头作为回礼。

或许在民间,朝廷的官员普遍风评不高,但这仅仅指的只是一小部分,比如当初被称为“六部之首”的吏部、还有后来隐隐要赶超吏部的户部等等。

很多时候,大梁百姓对于朝廷官员的印象不佳,其根本原因并非是这些官员有多少坏,而是他们的架子太高,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还得是当年的吏部,那真是应了两个词:眼高于顶,目无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