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前,李泰说孙享福封圣,是天下百姓的共同意愿,其实一点也不假,至于这个意愿是怎么来的,那就有待考究了,反正,后世人的话,是看不到多少真历史的,因为历史,都是由胜利的统治者书写的,而现在,李世民是这个胜利的统治者。
作为这个时代被李世民统治的一员,孙享福与其矫情不受,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听安排的比较好,至少,这对农学的传播,农学生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孙家的后世子孙,都是有好处的。
第767章 和李承乾的谈话
被李承乾和虞秀儿等人迎进了城之后,孙享福才知道接下来的章程,人家已经全部给他安排好了。
从去年八月中起建,到今年二月,已经修建了五六个月的天坛,早就完工了。
它不过是一个铺满了精美花纹的地砖的空旷场地,中央有一座由混泥土修筑而成的圆形高台,高台四周有汉白玉围栏,中间,是一个大石桌祭台,还有一个插香炉的大鼎。
这个大祭坛之所以被李世民称之为天坛,是因为,以后,它只会在有人被赐予无上荣誉的时候,才会用到,所谓无上的荣誉,无非就是封圣,或者皇帝登基之类的。
第一个使用它的,就是孙享福,而李世民之所以想要先举办孙享福的封圣仪式,则是为了之后他加‘至尊人皇’称号的时候,更加的有说服力。
毕竟,孙享福所做的事情,虽然经过了一些文字美化,但有近一半都是真实的,是获得了广大百姓认同的。
而他的‘至尊人皇’称号,是他自导自演得到的,虽然功绩是实实在在的,却缺了一些民意的支持。
尤其是在最后纳入大唐治下的南亚,拜占庭以及大食地区的百姓,他们对于李世民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铁血君王,因为,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的,是大唐的雄壮军威,和无尽的财富,现在,也只是稍微有一些改观。
而由孙享福这个全民公认的圣人,推他上‘人皇’之位,就显得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完美了。
洛阳行宫之中,大家伙围着孙享福叽叽喳喳的讲了好半天,少部分类容是聊天叙旧,多数,是把后面的事情,给他讲清楚。
总体意思就是,二月十八,是封圣大典在长安举行的日子,距离现在,只有不到十天,而在此之前,孙享福需要制定合身的仪装,熟读仪式上的祭天词,甚至是让工匠为其刻雕像。
这些东西,一早就有人开始为他准备了,只需要他试穿一下仪装,熟悉一下祭天词,穿着仪装,让雕刻匠们看一看就好。
现在的问题是,孙享福对与封圣这个事情,还有些情绪,需要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在有些敷衍的跟大家招呼了几句之后,就借口累了,去到了一处偏殿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