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页

跟于义怀着同样心思的还有站在李治与武媚身边的汪楼跟连铁,两人作为帝后的贴身太监,虽然不能说自己的话语,对大唐朝廷的决策有着什么影响力,但偶尔帝后感叹起某些事情来,他们二人也是需要说一些顺着帝后心情的话语的。

所以此刻,看着坐在高台上一脸无动于衷、摆明了看戏的皇帝与皇后,三人则是一同松了口气,最起码现在看不出陛下跟皇后,对太子殿下如此为难倭国的行径,有感觉不妥之处。

大津皇子可怜巴巴的看着端着茶杯低头喝水的大唐皇帝,再看看正在旁若无人的欣赏着自己刚染的绯红指甲的皇后,心里顿时也明白了,看来大唐太子的决策,就代表着大唐皇帝跟朝廷的决策了。

“太子殿下,即便是我同意,我的父皇也不会同意的,即便是你派遣大唐的士子随同我到倭国,我们也不会接受大唐文化的传承的。我们有我们独创的文字,虽然我倭国的文字是基于上国的文字所创,做了一些改变与发音,但毕竟是我们民族的文字,绝不可能说抛弃就抛弃。”大津皇子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硬,即便是现在面对的是李弘。

毕竟,现在可是关系着倭国的命运和前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尊严与文化,如果失去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那还谈什么国?

岂不是就变成了像是大唐东北边疆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了,据说如今三国已经再次被大唐皇帝赐封为二字王。

如果倭国也被大唐按照高句丽等三国来对待,谁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倭国天皇的称呼会被大唐同样废黜,而后变成了东海王之类的二字王称呼。

何况,谁都知道,按大唐律制,只有皇帝陛下的子嗣才可以被封为一字王,比如英王、殷王,包括太子早期的代王封号。

而二字王虽然在大唐稀有,在爵位上很少有人能够被封为二字王,但其地位显然是不如一字王,即便是封二字王,也是还是皇室宗亲,不过已经是远离正统皇室的了。

“不同意?”李弘反问道。

“绝不同意。”大津皇子自己都能感觉到,面对李弘的问话,他的声音已经在不由自主的颤抖了。

李治、武媚、于义,包括连铁跟汪楼,此时看着态度强硬的大津皇子,都不由自主的为李弘捏了一把汗,如今李弘登基在即,如果此时被人一口回绝,可是有失整个大唐的颜面啊。

如果一旦传出去,当年倭国皇子曾当面拒绝了大唐皇帝李弘的提议,那么不管是对大唐朝廷还是民间,都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

所以此刻听到大津皇子的坚决拒绝,几人不由自主的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了,忐忑不安的看着李弘会如何解决此事儿,还是就此放弃。

“那行,既然你们不同意,那我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同意了,不派遣士子去倭国了,就让跟你一同回倭国的大唐水师去当遣倭使好了,大唐将士里面多有识字读书、文武双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