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页

面对太子李弘,林士翎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任何情绪,或者是他的一些想法,他心中比任何的官员都清楚,自己的这一切既然殿下能给,也就能够收回。

而且自己想要实现自己高官厚禄、成为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就必须在太子殿下跟前,表现的比别人更加的忠诚跟坦诚。

“无论是裴行俭还是狄仁杰,他们都属于一种人,如果派遣狄仁杰入土蕃,那跟继续把裴行俭放在土蕃没有什么两样儿。剑南道乃是我大唐王土,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自古以来都以华夏子民自居,以你的性格与城府,包括你的做事手段,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剑南道那些余孽纷争,但带来的后续影响力,可就不是我们谁能把握的了,说不准十年以后,朝廷就真的派遣大量的军队入蜀镇压叛军了。”

“所以狄仁杰前往成都府整治吏治,以温和、圆润的方式处置,哪怕是把整个剑南道的官员都革职,百姓也不会对我大唐朝廷产生什么隔阂,只会拍手称快。但如果臣入蜀,以雷霆万钧之力扫之,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动静,甚至动摇百姓的利益、大唐的根基,从而为您带来不明确的隐患。但……殿下却让臣入土蕃,难道就不怕臣的作风会让裴行俭大人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土蕃现在已经不需要温和、圆润了,想要他们对我大唐有向心力,有敬意,就得先让他们怕我们才行,所以你比狄仁杰合适土蕃,却不合适剑南道。”

“先怕后敬?”林士翎有些想不通缘由。

第826章 车同轨,书同文

无论是小到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敬意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依靠礼与德的施舍就能得来的。

最为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新罗、百济,特别是倭国,向来就是只对强国表现出自己的尊敬,对于弱者从来都是棍棒刀枪的野蛮行径。

而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中,向来却是讲究以德服人、以礼待之,而在所谓的美德之中,我们民族却又给这种礼与德加上了一道枷锁,那便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枷锁。

所以无论是小到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帮助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民族时,我们在展现出我们强大的文化优势跟礼与德时,却总是期望着受到自己帮助的人,能够时时刻刻的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上。

甚至在有些时候,当被你帮助的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违背了你的意志,变得偏离了你既定的轨道时,我们便会认为此人乃是忘恩负义之徒。

上升到一个民族的高度,无论是大唐还是强汉,当我们以武力驱除外来的入侵,当我们以为善之民意帮助其他民族时,往往也会把感恩戴德四个字,一同免费送给人家。

这种桎梏了民族本义,只求回报的行径,从来就不会是本身惠利的外交手段,但这却是华夏先祖给予了文化强行的一道枷锁,把我们的概念只是放在中原范围内,却把被我们征服了民族当成了蛮族异己对待。

异族异己在向往憧憬,甚至想要融合进这个华夏民族的大圈子时,往往需要在脑袋上顶着乞怜、悲戚的救助者身份,而我们却忘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他都有他最基本的尊严。

无论是土蕃还是其他牧族,无论是这一世,还是上一世,对于李弘来说,都是难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