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小兔崽子,不压是不行!
这不就有了办法吗!
也真难为他们,居然愿意跳下来,和周敦实争,很好,有点魄力!
众所周知,议政会议未来的发展,就类似国会。
而在内阁制的国家当中,通常由多数席次的党派组阁,领袖就是首相或是总理,其他阁员,也是从议员之中挑选出来的……这一点和总统制很不一样。
阁员们首先是议员,所以在政策推动上面,可以理直气壮,接受议员的质询,甚至互相对喷,毫不退让。这样就可以避免议员的权力过分膨胀,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在这种条件下,能冲到阁员一级,都是战斗力十足的猛士,而那些老实巴交的循吏就被排除在外了……
说实话,王宁安也不清楚大宋的未来要怎么走,但是作为第一个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英国的经验就很值得参考,而英国又恰恰是内阁制的典型!
或许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宁安如是判断,可文宽夫却不这么看!
老家伙一直盼着东山再起,结果竟然是这么一个结局,苏颂,司马光,吕惠卿,章惇,这些人本身就是重臣,他们跳下来参与议政会议选拔,当然不用害怕周敦实,可问题是他文相公要放在哪里啊?
“王二郎,你这是在找死!”
文彦博恶狠狠道:“拙黜之恩,皆出自上。你上一次搞了百官公推首相就很过分了,这一次,你要把宰执,还有六部任命的权力,也从陛下手里拿走吗?”
还真别说,老文一下子点中了问题的要害。
权力的大饼就那么一块!
以往是皇帝说了算,哪怕宰执重臣,也是一言而去。
可王宁安定下了任期制,又定下了百官推举的模式,一下子从皇帝手里切了一大块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