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4页

到了这时候,大家伙也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次变法,都难以逃脱人亡政息的命运。

道理很简单,因为历朝历代,只有开国君主定下的规矩,才是法度,才是祖宗成法,不可改变,其他皇帝下的命令,做出的规定,都可能被推翻!

就拿大宋来说,除了赵大赵二兄弟,其余的皇帝,严格意义上说,都没有立法的权力……当然了,也不是说一切都是死规矩,改不了。

聪明的文官最善于曲解意思,大钻漏洞,即便好好的祖宗成法,经过了几代人之后,也面目全非了。

究竟该如何立法,如何制定规矩?

朝野上下,都陷入了迷茫。

就在这时候,拗相公王安石,突然上了一道书,他本来早就要离开京城,可是一想到文彦博把他害得那么惨,就一定要看着老文垮台,他才会离开……而且这段日子,不断给王雱喂药,王雱病情好了很多,有时候也清醒过来,只是情绪不稳定,没法上路。

王安石只能一面照顾儿子,一面思索着未来该怎么走。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哪怕处江湖之远,也不敢旦夕懈怠。

王安石建议,由朝廷重臣牵头,汇聚英才,听取各方意见,拟定出一份法案,再经过圣人诏准,百官任何公诸于众,如此,就能保证法令的威严。

赵曙深以为然,环顾四周,有资格领衔立法的,除了老师之外,还有谁啊!

不出意外,拟定法案的职责就落到了王宁安身上。

这么大的事情,显然也不是王宁安一个人能完成的,而且时间又这么紧!

故此,新政学会,应运而生了。

一直在民间走动的老岳父苏洵都赶回了京城,还有其他一大批知名的官吏学者,云集燕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