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页

这种做法,颇有王宁安应付铜荒的风采。

只是吕惠卿也看得出来,征收高昂的过路费,会影响粮食贸易,搞不好会造成缺粮,他提议要拓展海外市场,大宋每年卖出上亿贯的丝绸和茶叶,应该拿出固定的份额,比如三成获利,或者更多,去采购粮食,充实各地的常平仓。

只要朝廷手里的筹码多了,就不怕打一场消耗战!

王宁安也看过吕惠卿的这篇文章,说实话,王宁安也惊叹于“福建子”的狠辣!不愧是拗相公座下第一战将,吕惠卿拿出的完全是青苗法的升级加强版!

不得不说,王宁安的调教有了作用,吕惠卿的功力也提升很快,他这套作法,等于是联合金融和海商的力量,共同对付传统的士人集团。

且不说胜算如何,至少比王安石在历史上的作法厉害无数倍……

相比之下,章敦则是更倾向于“武功”的方面。

他认为要从辽国下手,尽快收复云州,然后水陆并进,拿回辽东。章敦以他的出使经验,告诉朝廷,辽东土地肥沃,绝非苦寒荒蛮之地。

汉唐都在辽东大举耕种,肥沃的黑土收获远远超出中原地区。

在辽东建军屯,可以自给自足。

而且辽东可以作为重要的养马场,以此为基础,经略草原,训练骑兵,假以时日,消灭西夏,打通丝绸之路,则汉唐盛世可期。

显然,这两篇策论切合主题,得到了赵祯的赏识,列为前两名。

再看其他人的,曾布主张理财,要严格规范各级衙门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韩宗武强调培训官员,要拥有完整的历练,量才用人,避免论资排辈。苏轼则是强调教化的重要,要一改书院学堂务虚的作风,真正研究民生利病……

纵观所有六艺的文章,普遍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务实!

几乎每个人都能言之有物,拿出真东西,具备可行性。

相应的,张载和二程也都参加了殿试,他们提出更多的是宽刑爱民,节俭清廉,修德敬天,于民休息……这些观念,多数老生常谈,而且了无新意,丝毫没有落实的办法。属于空洞华丽,听着好听而已。

有心锐意进取的赵祯自然不会满意,在排名上也看得出来,六艺的学生普遍考前,而张载,还有二程都落入了三甲行列,程颐更是掉了车尾,如果不是这次殿试不黜落,没准就要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