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的仁寿侯谭诣、新津侯谭弘和成都总兵刘耀、副将杨有才及曹昌祚、陈安国、赵友鄢等将表示愿意仿九江郡王当年的旧例接受我江浙王师改编。”
改朝换代的趋势基本已经确定,无论北伐是胜是败,天下已经与明廷无关了,无非是北清和南“齐”之间的事情。如今势头,陈文的胜算看上去也更大,届时新朝确立,依旧死抱着旧有兵权不放的,必然会被视为外人,这才是西南众将中很多人不想看到的事情。
“涪侯呢?”
“回监国殿下的话,仁寿侯的使者说涪侯还在犹豫,他们正在竭力规劝,绝不使其给如今的大好形势添乱。”
川军三谭,本为同宗兄弟,谭文的资历最深,对明廷的忠诚度也更高。相较之下,谭诣和谭弘于历史上在第二次围困重庆的战斗中率部倒戈,更是击杀了不肯降清的谭文。
他们口中的不给大好形势添乱,于陈文看来,十有八九又是想要暗算他们的这个兄长。如果这的是这样的话,即便震慑了其他的忠明派,于陈文看来反倒是更为给他添堵的行径。
“告诉仁寿侯的使者,万县三谭,本王早有耳闻,能够兄弟齐心,协力抗击鞑子,本王甚为羡慕。”
陈文相信,谭诣和谭弘不是傻子,应该能听明白他的意思。大明立国两百多年,哪怕是再不得人心,也总会有人怀念。说句不中听的,明逐暴元,很多被元朝斥之为下九流的儒生还在怀念他们在元朝时的日子呢。
人心,利益,原因有很多,陈文不打算强求,大势在手,汉家儿郎能少死一个是一个,尤其是这些奋力抗击满清多年的英雄,他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最是不应该死在内斗之中。
“对了,南漳伯那里如何了?”
南漳伯王光兴,陕西流寇出身,后来受了招安,做了明廷的武将。早在闯军各部向他表忠心之前,王光兴就已经派人来与陈文商讨接受改编的事情。不过王光兴和四川的明军最近的两年除了恢复四川各地以外,更是派了部分兵员暂时交给王光兴统领,去找川东、鄂西的土司们的麻烦,为的便是掠夺人口以充实四川。
陈文有打算在未来改土归流,但是又暂且不打算把土司们都逼反了,所以干脆就让王光兴继续打着明廷旗号,这样他们就算要找也只能去找永历,根本找不到陈文的身上。
“回监国殿下的话,南漳伯还在与施州卫的土司们交锋。”
“让他暂且停下来,北伐在即,本王有份功劳分给他,叫他整顿一支精锐部队出来随军出征。”
有了监国的身份,这些土司有事情就要来找陈文诉苦了,陈文既没有功夫逼他们造反,更没工夫理会他们,干脆让王光兴先暂停一下,有什么事以后再说。
八月中旬,各藩镇的使者来得七七八八了,陈文将他们召集在一起,下达了各藩镇各守信地,若是有意随军北伐的,可以派出或是带领一支精锐的小部队随军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