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页

“马信,口口声声尊称浙匪陈文为安远侯、海寇郑成功为漳国公,你是想要背叛朝廷?!”

在座的文官都不是傻子,马信的称呼问题很大,其中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此刻窗户纸被在场级别最低的临海县丞刘希圣捅破,众人的脸上已经不仅仅是没了人色那么简单,其死灰破败之相与棺中死尸之间也只差了那如溪流般淌着的汗水,以及那无意识的颤抖了。

“刘县丞果然是聪明人,本帅也不说什么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了,各位且在此安坐,待南塘营抵达,归顺大明、为鞑子守节、还是回乡隐居,自便。”

“无耻鄙夫!朝廷授你总镇之职,恩深似海,你这厮竟不顾君臣之义,不思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附逆贼寇,真无君无父之乱臣贼子也!”

刘希圣的喝骂,登时便吓了众人一跳,岂料马信听到此言,却是冷笑不已:“君臣之义也能与夷夏之防相提并论?我看你这厮倒是白读了这些年的圣贤书。”

因马信见面时便提及是机要之事,各自的从人早早就都退了出去,大帐之中此刻不过只有马信、傅梦吁、刘应科、李一盛、徐钰和刘希圣这六个人。看上去,马信势单力薄,但此间乃是台州绿营的大营,马信既然有意反正,他们在外面的从人定然已被控制住了。再加上马信乃是宿将,向来有着武勇的名声,一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已被此前的消息所震慑,哪还有什么别的心思。

马信此话一出,在座众人登时便是一震,浑身上下不由得颤抖了一下,仿佛是被什么电到了一般。唯有刘希圣,见话语竟激不起同仇敌忾之意,盛怒之下便大喝了一声“吾与你这厮拼了”便冲了上去。

“咚”的一声,冲到马信近前的刘希圣便倒飞了回去,重重的摔在了地上。而此时,马信却长身而起,拔出了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了上去,一剑将刘希圣的脑袋砍了下来,只留下了一句“成全你”的余音依旧环绕在帐中众人的耳畔。

帐内动静一起,马信的亲兵便冲了进来,将刘希圣的尸身拖了出去。马信将佩剑一收,回头看过,却是一片的目瞪口呆,其中临海县知县徐钰更是双手捂着口鼻,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大帐中的那一摊血迹,颤抖得几乎不能自已。

“尔等若是配合,自不会落得刘希圣这般下场。相识多年,本帅知道,各位都是聪明人,想来也不会再让我马信为难了,是吧。”

半个时辰后,马信的四个亲兵各自携带着一封书信离开了大营。其中有三个直接离开府城,分别向着西面、东面和南面而去,最后一个倒是没有离城,而是去了城里的另一处军营,那里面驻扎的,乃是兵备道傅梦吁直辖的一个守备的兵力。

兵备道标的编制是一个守备两百战兵,中军守备叫做郑之文,与嘉靖、万历年间的一个剧作家倒是重名重姓。此人久在此间,在军中也有善射的名声。而现在,他的这一标兵也是府城之内唯一的一支不在马信麾下的清军。

原本的历史上,马信率部反正,本已诱来了郑之文,结果却被他一箭射来,逃回了本部营盘,带着部下逃出了府城,导致了马信未能裹挟更多的清军反正。此番由于陈文所谋甚大,未免横生枝节,马信便没有与这些文官一道将其招来,而是等拿下了傅梦吁这个顶头上司后名正言顺的将他传唤过来。

傅梦吁的命令一到,郑之文不疑有他便赶往马信的大营前来“襄赞军务”,只是待进了军营,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这份疑惑始终萦绕在郑之文的心头,直到进了大帐,看着帐内的四个文官那一脸的死灰,再看了看地上尚未凝固的血迹,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郑守备,浙江安远侯、福建漳国公已经派出大军合攻台州,不日将至。本帅与在座的各位台州父母为保全本地百姓,已经商议着打算举台州一府归顺大明,你可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参详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