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页

在陈文看来,郑成功的藤甲兵与其说是甲胄太少的替代品,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战法。以三人为一组协同进攻防御,实现局部战场上的以多打少,这一理念虽然和戚继光的鸳鸯阵长短兵配合的思路还有些距离,但却已经开始有了打破强调个人武勇这种固化思维的苗头。

只不过,陈文既然已经决意沿着戚继光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那么郑成功的思路也只能用于参考罢了,但是比起他的藤甲兵,陈文却更像亲身见一见这位国姓爷,不为别的,只为能够亲眼看见这位民族英雄的真身,而不是依旧只能在脑海中按照鼓浪屿的雕像来勾勒他的形象。

相比在今年得到了极大补充的郑成功,西南明军那边的消息却让即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陈文却依旧感到了震惊。

相比西南明军如火如荼的攻势,陈文没费什么力气就从那个宣诏使者口中得知了一些内情。

永历天子居于安龙府,这是陈文很清楚的,根据他的记忆永历被软禁的命运应该还要持续几年。朝中大小事务已有孙可望这个国主代掌,大事处理后通报、小事则根本不去告知,这是陈文以前就知道的。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宣诏使者竟然敢明目张胆的在他的面前言必称秦王如何,大肆宣扬孙可望的实力是何等的雄厚,连刘文秀和李定国也尽皆被形容为孙可望的臣僚而非异姓兄弟。而对于永历君臣则是表现得敬意缺缺,甚至陈文不问他也根本不提这个皇明天子的事情。

历史上孙可望的所作所为陈文是有所了解的,但他却并没有想到,这里是浙江,孙可望的使者竟然已经能够如此这般的扬孙抑朱。看来这一切都已经是注定的了,这使得陈文开始对他此前的那个恢弘的计划的可行性产生了一丝怀疑。

然而,相比陈文对计划的不自信,宣诏使团中的一个人却显然对他更有信心。

“……西宁王用兵如神、心怀忠义,实乃朝廷足以依为干城之人物。除此之外,漳国公御下严谨、潜力雄厚、水师横行闽海而虏不能当;安远侯治军严整、屡挫虏师,其部以戚少保成法练兵恍若戚家军重现于浙江。今吾欲留于浙江,无他,天下众将皆盘剥百姓以扩军养兵,而安远侯却能减免遭受兵祸之地税赋,其人有救民之心,实属难得。”

一语书尽,张恭彦就将这封书信以及另外一封写给他父母的家书交给了同来的一个乡党,由此人将家书送到后,再将这封信私下送到安龙府,交给那个与他不过是“文字之交”的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林青阳。

第六十二章 不宁

副使决定留在浙江,这在使团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对此有发言权的也只有正副使者二人而已。对于张恭彦的决定,那个正使显然对内情知道得更多,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些不太满意,话里话外的便是陈文挖了他们秦王府的墙角,却把张恭彦从未在秦王府任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此事,陈文此前也专门与张恭彦谈过,一个热血未泯的读书人,就是对西班牙方阵和葡萄牙雇佣兵有些过于推崇。

不过这也难怪,人的性格和理念是和经历有着直接关系的,张恭彦曾与瞿式耜同守过桂林,当时就是区区三百余人的葡萄牙雇佣兵带着几门重炮就守住了桂林城,还一度收复了不少失地。

此事影响甚大,不只是在军事上拖延了清军前进的脚步,就连永历天子为了拉拢那些传教士也有过让皇室人员入天主教改教名的事情,而后还专门请传教士到罗马教廷求援。即便不谈这些,就算是后世,也从未少过对于西班牙方阵和澳门的那些葡萄牙雇佣兵推崇备至的人。

一个曾经对西学嗤之以鼻,历经大难后转而大力宣传,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希望,可是陈文却知道,雇佣兵历史上就为南明王朝战斗过那么一次,明军也没有大肆编练过西班牙方阵,就连去罗马教廷求援的使者也是直到永历死于逼死坡后才回到中国,回信也是罗马教廷拒绝了求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