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页

军工司的主要工作是制造军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军器司的工匠们还是老一套的手工打造,工匠们也都是匠户,若非大兰山的文官们在他们的老上司王翊、王江的监督中成长起来,还远没有堕落到明末工部衙门那般死猪不怕开水烫,估计陈文早就发飙了,也轮不到他们有机会附逆。

匠户制度是明朝自洪武朝就开始的,陈文利用募兵制和卫所制中间存在漏洞建立了金华镇和金华卫,将军户制度进行了有限的调整,但是直接改革匠户制度,他暂时还没有想好如何改良,所以改革的侧重点便在于提高工匠的工资待遇方面,这是曾经在现代做过销售的他所能够理解的。

提高待遇的办法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工资,除了奖励发明和悬赏以外,陈文决定按照计件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工匠们的劳动热情,毕竟抛去了应做的件数,做出来的越多就能获得越多奖金。当然,为了防止工匠们靠滥竽充数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后每件兵器上都必须要刻有主管官员、监督官员以及参与工匠们的代号,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要按照记录进行咎责。

陈文不知道明廷以前是不是这样做的,谁让他和大兰山的文官们都是野路子出身,不太了解工部衙门的细节。就连曾经作为明朝正规军亲兵的李瑞鑫也是如此,因为黄得功对于工部衙门生产出来的兵器、甲胄和其他武将一样不信任。但是既然大兰山明军以前没有,陈文觉得把好的制度拿出来总会有所裨益的。

当然,手工打造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兵器虽然是制式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出入。或是重量、长度,或是锋刃的弧度,亦或是别的什么,区别无处不在,但这就会影响到士卒的使用。尤其是火铳手,由于火铳的口径都会有些许差异,所以每个士兵都需要会使用工具来制造铅弹,大小不能合乎口径的还要进行打磨,火药的填装量也有所不同,这些不便都会耽误士兵们的休息时间,影响到训练和作战的效果。

可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他自知在以现在的技术还无法达成,只能先从标准化工匠们使用的测量工具和模具方面着手降低误差,想来应该会有效果。毕竟后世出土的秦朝标准化兵器的例子是存在的,技术达不到陈文暂时就只能来靠人工来弥补了。

其实在明末的中国,很多西方的科学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士大夫阶级的肯定,尤其是和军事工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更是备受推崇。可是现在陈文想要引进,要不派人去澳门,要不就按照书籍中的记载一点点的复制,前者不太现实,而后者倒是可以再去派人寻找诸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那般的本土科学家来进行技术攻关,但是不现实的问题同样存在,所以现在最好还是发布悬赏。

陈文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并非那些蛮夷能够比拟的,草莽之中总会有些遗贤,而他要做的并非事必躬亲,只要把人才拣选出来即可。

离开了军工司,陈文又巡视了一番军需司,顾守礼在叛乱期间被关在大牢里受了些苦,陈文对于他的忠诚很是赞赏,即便军需司的工作成绩一向没有让陈文不满过,他还是抽出时间来宣慰一番。

几个相关的部门巡查了一遍,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东西,陈文打算在彻底考虑清楚其中的利弊后再行改良。此刻已经快到了下值的时辰,最近始终忙得脚不沾地的陈文决定让一向勤勉且经常性加班的周敬亭再加一个班。只是当陈文屏退了大帐内的其他人,与周敬亭把他的计划说明白后,换来的却是一句担忧。

“爵爷,这样做容易招到士林的忌讳,您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第二章 罪罚

陈文的办法确实会遭到士人阶级的忌讳,虽然他们一直以来也是那么做的,但却对别人这么做充满了敌意,尤其是东林党。

可是随着叛乱的发生,以及造成的后果,有些事情必须得到更多的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忠诚。

如今的金华明军,从跟脚上来源于陈文在大兰山明军帐下时的那支南塘营。由他一手磨砺而成的这支大军,理论上并不存在着其他的效忠对象。但是叛乱的发生,使得陈文意识到了他还是把这支军队的属性想象的太高了。

一直以来,这支军队的各级军官们效忠于她的缔造者陈文。在理论上陈文也奉了监国鲁王为皇明正统,这使得他获得了大义上的名份,但是效忠于他的军官们若是出现效忠链断裂,比如这一次在曹从龙的威逼利诱下出现的附逆状况,仅仅依靠那些负责维护军纪的军法官们是不足以将反叛消弭于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