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5页

后来泰兴军节度使吴兴丁在北伐大军压境前,因为决定和宿敌淮扬副总管联合而坚持抵抗到底,被部下所刺杀以献其地,境内自此大乱而不战自溃,等到东南行司的大军接管之后,沿海的盐场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人了。

不是就此沦为盐枭和私贩子,就是沿着当地的河网水系变成了流寇水匪,持续混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国朝大军过境肃清之后,又任命了新的官员才得以平静下来;然后又因为新来的各级官吏及其随员,不择手段的压榨和搜刮过甚,而屡屡爆发骚乱和激变。

等到第一次北伐全面崩溃之后,这些地方的委派官吏也开始争相弃守而逃,当地再次陷入了一个混乱难治的空窗期,直到宁总管在江北收拾残局而逐步将战线重新推到淮水边上。

但无论如何,一旦这些地方得以重新稳定下来之后,这无疑是投入时间最短,见效最快的一项产业了;

昔日淮南行营立足当地时,亦是动过重开沿海盐场的主意,只是美国多久就爆发了淮河大水,后来又受制于人力物力的匮乏和不足,相应筹备的进度缓慢,最终在国朝的不断抽调下不得不无果而终。

现在淮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重开泰州沿海的盐田和晒场之后,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仅次于淮镇掌控下,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河北沧州之外的第四大盐场地了。而且作为仅次于粮食的民生物资,盐巴这种东西是没有什么过剩和泛滥的概念。

此外,还有关于淮南近海渔业资源的收获,这里亦属于后世舟山渔场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只有小船小网的本地渔民而言,无疑是空有宝山而求取不得只能坐困潦倒一时;但是对于来自淮地的外海捕捞队,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简直是丰饶富足的海上田园;

既然在淮南地有鱼又有盐,这也意味着一个可以长期相互扶持的产业链,就此初步成型了。自此在淮南道的经营和开发,也不再是纯粹的投入和负增长了。

这也算是我迎亲之前的一个锦上添花的利好消息吧。

第1171章 沧澜(十七)

江西道,再度易手的歙州治歙城,已经插上了代表大云教别部的素色飞云旗了。

踩着满地的残垣断壁和散布的尸骸,在袅袅的烟火余烬和残余厮杀声中,依旧扮演着军师兼传道师角色的金求德,也再次迎来了新的一天。

而这些许的杂音和动静,则是城中最后剩下那几处负隅顽抗的大户,在无数暴民围攻而力量对比悬殊的绝境当中,所能够发出垂死挣扎的最后一点回响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几家也是数年前歙州州治沦陷,的罪魁祸首和幕后的推力之一。

而经过这次钞变暴乱之民的沦陷和再度光复之后,当地历年的积欠和亏空,连同国朝大梁派来的官吏们,也因此一扫而空,而恢复到了“民风淳朴”的乡贤联合治下了,而他们各自据有和圈占的“无主之地”,和荫庇下的佃客部曲,更是因此翻了数番。

而作为代价,不过是重新换过了旗号和行头的地方义军、土团们,砍了几百颗上千颗不知来历的人头,权作光复州城的献礼和功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