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在杨再兴的示意下,一辆军用制式的长厢大车,由两匹大骡子缓缓拉了过来。
自有军士上前,掀开用铁强化过的厢板,顿时从中露出成排的金属反光,却是一只只雪亮泛光,形同细小矛头的铳刺。
相比目前也只有零式(改造版)和一式(标准版),两代制式火器的基本规格,作为武器配件的铳刺,则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和演变的。
从最早粗大笨重的矛头式,到截短的刺剑尖刃,再到后来粗工省料的细尖铁条,或是曲环的直刃片子。
早期,也因为过于纤细的刺身,以及所获得铁料来源交杂,工艺火候的不足,装上铳刺之后,经常会在冲阵、攻坚或是对马的激烈对抗中,没用多久就发生前端折断或是弯曲而不堪再用。
而军中的对策就是,多带几把备换,必要时还可以作为防身的匕刃,或是近距离投掷智勇,或者干脆将弯曲的部分放到平地上,踩直了继续使用。再不然就直接反转过铳柄,权作棍棒锤击之用。
因此,这次新一批改进成品实验的任务,就落到了杨再兴为首的这只,最擅肉搏而对抗强度颇高的部队手中。
新品看起来就像是一柄缩水的峨嵋刺,短短的柱状握柄和两个套环构成的护手,就是全部的结构,刺身边沿不再锋利如细剑或是单刃,而变成相对粗短的椭圆柱状,然后开出三条狭边沟槽,一直沿到短锥状的尖端。
安装的时候,直接将铳刺握柄尾端插入,原本通条的内槽,同时双环套住并列的铳身,旋紧压实就固定好了。
又有材官推上来测试用的人靶,却不是往常那种稻草填塞,权具人形的大路货色。
而是连身铠甲銮兜披挂防护齐全的,整张皮子缝制而成口鼻眼耳五官四肢俱全,且内藏红色水囊,以模拟喷血与伤害效果,还带有可以飞速移动走轮的高级武器测试人靶。
只见杨再兴随手拿过一只装好的长铳,呼呼有声的挥出一串铳影,就沉闷的突的一声,飞身戳中了活动游走的人靶肩甲之上。
去势不减的夺得一声,又从背部穿透一截出来,哧哧有声的稀红色颜料,同时从前后两端喷溅而出。
随着他飞快抽出的动作,崩碎的甲片和断裂的内缀铁环一起,这时才从破口上一齐散落开来。
然后杨再兴再接再厉,又眼疾手快枪花如雨的反复刺击了,胸甲上的圆护,腰间的挡片,腰下的蔽膝,腿上的护胫,颈间的锁喉和篼面、后脑的兜甲等,重点防护的要害部位,足足多达数十次后。
这才微微喘着气,停下收来验收成果,这才发现其中大多数地方都被刺穿,乃至穿透过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