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了人心相对靠拢的郓州,作为本方势力的外围屏护。我就可以稍稍空出手来,处置和肃清一下处于后方的济州、齐州、兖州境内,那些被击败或是打散后,流亡于道。
途的番胡余孽,流民残匪之属。
这时回程过境的部队,就正好派上用场了。
根据之前地方肃清的经验,他们将被按照马步炮各种合编成更多混成中小战团,并配备足够的代步坐骑,以更加灵活机动的对应地方清剿的需要。
然后,就可以进一步消化和梳理,这些地区现存的资源和人口。哪怕是作为第三类,就地维持现状的丙区来处理,也可以为镇抚府治下,增加不少现成人口和田土、产出。
这样也算是有所征拓,将战线向东推进了不少,获得了至少两州之地的折转缓冲,让我这次西征之行,不至于缺少实质上的建树。
但是随着地盘的扩大,与传讯、交通距离的拉长,我也需要一种传达和响应方式更快的通讯手段,作为传统的快马寄递和烽燧传警之外的补充手段。
特别是对于眼下,正处于我势力范围突出部的郓州来说。
而眼下所能获得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就是岭外正在使用的有线电报线路了,但这些前代的技术残留,却是南朝一只保持和垄断的国家机要,没有那么容易搞到手。
而要想自己研发的话,虽然有明确的方向和科技树,但是在具体材料工艺上,却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实践。
比如作为导线的金属抽丝工艺已经有了,如果不在乎那点传导损失的话,直接用铁线也可以凑合。而作为线路绝缘和防腐蚀的外部保护手段,在缺少塑料外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外涂大漆,或是包裹杜仲胶的土法来解决。
但是作为提供电脉冲信号源的基础设备,原始缸式铅酸反应电池,所需要的化学原料,在三酸两碱进入量产之前,还无法自行解决。
因此,我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种过渡性的手段。也就是眼下,正在我面前建造起来的,像是木制塔楼风车一般的高层建筑。
在大野泽畔一处遗弃的烽燧土台上,来自建生军的工程兵和军匠们,用锹铲刨除那些已经风化或是松软开裂的夯土外皮,直到露出相对坚实的深色内里,再按照可以利用的部分,抹上一盆盆用来加固的三合土浆。
而另一些士兵,则围绕着烽燧残址为中轴点的,交叉画数条五十步长的直线,再沿着支线对角掘土为沟,并碾筛夯实成一道新的墙围,再用碎石包贴城一道矮墙,作为附属建筑的规划。
大量新烧的土砖,被包贴在涂满新鲜膏泥的燧体上,直至五丈高台,复又插入三只大木支柱,钉板加固成又三丈高的中空尖顶,顶部装上大盘绞车杠杆等机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