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作三个层面和序列,第一序列是以三个火器营正编兵员为核心的主战部队,也是专门负责攻战和决定胜负的拳头和铁锤;
第二序列是暂编第四营里以冷兵器为主的六个辅军大队,平时主要负责守垒和屏护核心部,遇敌则是先攻的前驱,或是配属具体营下充当近战的掩护和策应,因此辅兵大队,也是主战三营里,战损白兵和矛手的优先补充来源;
剩下占了近一半比例则是,只管基本吃用不领军饷,但是可以分战利品,兼带战场打杂驱使劳役的外围散卒,也是辅军大队的递补来源。只是相比装备相对整齐统一的辅兵大队,他们就要杂乱的多了。
再加上留在江都经营后方事务和中转物资的辅助大队,数量编程上堪堪抵得上一个不满编的军。
这些散卒也是某种妥协之下的产物,随着战线的推进和补给线的拉长,主要是为了应付后方那些,饥肠辘辘盘恒于道路的流民或是江淮之地被打散后沦为匪寇的散兵游勇,而用那些本地降卒和俘虏择选精壮,用战场缴获的武器兵甲改造而成的炮灰中的炮灰。
毕竟,用精干老练的火器营去对付这些道路上的状况,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就是辅军大队也有些大材小用的浪费,所以这些有足够的力气和体质,能够承当各种艰苦劳役,又有一定武装自保能力的散卒,就成了某种廉价替代方案。
要知道江淮逐渐平定之后,这种被遣散或是的藩镇地方部队,简直不要太多,能够被择优留用的只在少数而已,因此有同乡去吆喝两声,一拉就是一大群。我本来还想给这些沿途收编挑选出来的散卒,多少发点常例钱什么,但是被其他人集体劝止了。
理由很简单,在这个北地的乱世之中,对于这些时常困顿于饥饱之间的丁员来说,给他们发钱还未必如相对充裕的物资发放更加管用一些。
同样的钱财支出,用来打点粮道获得更多有限的补给,或是和友军交换多余的军需物资,乃至折价在后方采买一些罐头口粮什么的,显然更加经济合算的多,而且完全可以维持更多的数量。
但所谓贪多嚼不烂,所以保持在现在这个三层递进的略大规模就好,这样就算其中有所异动和反乱,我手上的三个营头,随便一个都可以轻易压制或是歼灭这些不安和动乱的苗头。
持续一天两夜的行军之后,我的游马前哨,终于发现了城门禁闭,如临大敌的下蔡城(今安徽凤台县附近),上面插满了颍州军,以及一度消失见的钟离镇的旗帜。
终于发现像样敌人了,我明显感到左右似乎都松了一口气,私自越境追击的借口,终于有了个目标,不然还真不知道如何收场的。
展开代表我主将的猫爪印旗,以及边上绣着新军左厢大字的,大团火焰交错闪电的风雷旗。城头上顿时骚动了起来,甚至有人大声嘶吼叫喊着这么,可惜距离远听不清楚。
然后约两丈多高的城头上,连锁反应一般的开始咻咻的放箭,只可惜就算他们居高临下,但是射程离我们起码还有老大一段,因此最后只有一些杂草一般的箭矢,咄咄的落在我们前方的地面上,最近的一只也有数十步远。
我的队伍中顿时哄声大笑起来,继续有条不紊的完成了半包围的变阵,然后除了少数警戒的游弋小队外,其余全部坐了下来,开始就着壶具喝水,然后吃起干粮来。
而那些散卒,则涌到前方去,以那些弓矢的射界为参照物,用铲子镐等工具,掘土如飞的挖起壕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