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笑道:“说起藏私呢这很无奈,是我朝的风气,但是朕也知道此点小高做的最好,对朕最是尽心尽力,以往的好东西诸如音乐盒子,自行车,精油皂,这些等等,许多神奇的东西他都没有藏私,贡献给了皇家,又由皇家制造了之后,惠及臣工们。快给朕说说,策论之中小高说了什么,为何叫《土地得失、福祸相依论》?”
张叔夜大略地说道:“高方平在策论中提及,水是生命之源,大地是养育人类的母亲,理论上只要有水源,有土地,就可以种植。但是许多时候人类自身的因素,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了经年累下,水土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有因为对土地过度索取,而变得土地肥力下降的。也有大环境诱发水土流失,剩余了大量沙石层,那便无法种植。限于生产力,目下改良土壤的手段非常有限,所以改良土壤的最大推手其实就是水灾。”
“就像吃营养好的饲料后,猪长的便快,猪拉出来的屎依旧营养丰富,可以用于肥料、辅助种植,这便是一个循环。植物也是生命,高方平生命的存在就是养分的存在,所以植物就需要土壤中的各种养分。我汉家乃是农耕民族,世世代代进行农耕,对土地是掠夺和索取,就像一个劳累过度的人士需要偶尔喝口鸡汤补下身子,高方平说其实土地也需要这个过程。那么最好的补充剂其实就是山里的腐质土。在山里不小心掉颗种子,不用人去精耕细作,也能出现一整片的野菜、粮食、或各种植物,便是因为山里的土质。四季的交替,秋天的落叶,一层层含有各种微生物和养分的树叶落在地上,腐化、溃烂融入土壤之中,次年秋天继续,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这样就形成了厚厚的腐质土层,那便是最好的土壤。”
“但限于我朝的劳动效力,人力不可能对此多做什么,所以唯有依靠洪水。发大水的时候都是泥水,正是那些最好的溶解了大量腐质土壤元素的泥水,自山上冲刷下来,散步在平原地带,一旦洪水褪去后,那些泥污沉淀的地方便皆是良田。到此,高方平于策论之中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破而后立,福祸相依’。”
第三百零九章 这是辉煌的半年
“什么!”
许多人听得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说穿了道理正是如此的简单。
有少数几个人大肆说“高方平小儿信口开河”,但发现了蔡京的严厉眼神后,只得赶紧闭口了。
蔡京并不糊涂,毕竟知过军州,在地方上真不少执政经验。老蔡的确知道,大水过后会导致一些地的品质变好,甚至能让一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变为可耕种田地。只是说,他作为有经验的聪明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却没有透过这个现象,去想通本质而已。
加之自古以来,大水自来都是不吉祥的东西,没人愿意用这样的事去做文章、去多想,而少数有心得的人比如王黼,他却会把事实上报却隐瞒本质。原因很简单,王黼觉得这是他的《九阴真经》,凭什么给别人知道。
但凡侠之大者只喜欢把《九阴真经》藏入倚天剑中,而不喜欢上报朝廷。何况王黼乃是奸佞就更不会了。
某种程度上别人没说错,王黼这人真的很聪明很有能力,抛开人品问题,他有这些别人没有的心得,的确可以叫粮食之父,只是说他运气不好的在于遇到了高方平。高方平比他王黼更有心得,并且那家伙一向以脑袋有坑著称,不走寻常路,别人视为生命的秘方,那小子是最喜欢公开的,为此已经有太多人吃过他的亏了。
赵佶听得暗暗称奇,少顷惊呼道:“小高果是神人,竟然能于这些方面有研究,为朕的朝堂解了疑惑。”
顿了顿,赵佶好奇地问道:“若依照他的这般说法,有朝一日若是水泊的水褪去,那便是沃野八百里的天府之地了?”
张叔夜一字一顿的道:“陛下英明,是的,此点上策论中,高方平有过明确论述以及展望,无奈水泊乃天然形成,他言及以目下的生产力而言,对抗此等自然形成的鬼斧神工,无异于蚂蚁搬山。所以他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水泊调研,思考出详细的方略来,若能有运气、以及其他方面的进度配合,有个二十至二十五年,一旦引走水,他放胆预测那片地产出的粮食,够养活千万人!”
赵佶险些嘴巴都笑歪了,若是能由此多出千万子民来,那的确显得很热闹,很威风,而且赵佶会算最简单的算术,税费由子民提供,同样的朝廷构架子民多了,嘿嘿,那是好多好多的钱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