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酸汞的生产其实也不复杂,只要手上有硝酸、汞和酒精,再有温度计的配合,就能生成。不过这玩意有剧毒,而且极容易爆炸。
匠人们按照李植的安排,在长颈瓶中倒入少量的汞,然后倒入硝酸反应2-3小时直到汞完全溶解,将乙醇加热至50度倒入一个敞口杯中,将硝酸汞小心的倒入乙醇中。
反应非常剧烈。
李植站在五米之外,看着那名匠人用长镊子举着的沸腾试剂。
众人都盯着那敞口杯看,希望一次性成功。然而众人还在许愿,就听到砰一声,那玻璃敞口杯爆炸了。
第0813章 自来水
爆炸声吓了周围的工匠一跳,十个工匠一个个抱头倒地,生怕被爆炸的火焰伤到。
爆炸提高了敞口杯内化合物的温度,剧毒的气体冒了出来。
好在敞口杯中的雷酸汞数量有限,爆炸的气浪不大,只是将玻璃碎片溅到一米多外。即便是那个操作反应的工匠也没有受伤。
那些有毒的气体也没有在实验室里弥漫。实验室墙壁上方装着一个蒸汽机带动的抽风机,不断地将实验室中的空气抽出实验室外排放。所以毒气只在实验室里停留了几秒,就被抽风机抽出室外了。
虽然爆炸了,但是并没有人受伤。
李植苦笑了一声,暗道这底火的科技倒是不容易掌握。
其实李植估计这玩意制备应该不复杂,毕竟雷酸汞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已经被j·孔克尔制作出来。而到了崇祯二十一年,西方的雷酸汞制备已经基本成熟,可见技术难度并不大。
但是这种化合物的制备显然是有一些窍门的。李植在穿越前也想了解一些雷酸汞制备的方法,相关的资料却被政府严格管控,根本不让民间人士查阅。所以哪怕李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业设计师,也不了解具体工艺。
向西方人去学习具体工艺不太现实,此时的雷酸汞还未用于枪械底火,生产工艺只掌握在少数博物学家手上。李植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些博物学家,真要去欧洲寻觅,估计要花上几年的时间。
所以只能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