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页

英国武尔威治兵工厂皇家实验室工作的炮兵上校康格里夫于1805年采用新型火药制造出了一种实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长106米,直径01米,射程可达一千八百米。

康格里夫火箭一经装备就广泛在拿破仑战争中使用。首先在布伦攻击了法国舰队,战果不错。之后,由康格里夫亲自指挥,英国皇家海军向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发射了约25000枚火箭,几乎将城市夷为平地。

1812年来比锡战役时,瑞典军中的英国火箭炮部队用一次猛烈的射击就把一队法军“象蚂蚁堆一样打得星散”。康格里夫火箭还被应用于美英战争中。1814年,英军用火箭攻击了巴尔的摩附近的麦克亨利要塞。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用火箭攻陷了广州沙角、大角炮台,更把镇江、宁波、余姚炸得大火熊熊。清人记载的《京口偾城录》描述道:“火箭如飞星,或落地作花爆响”。

显然,这种武器是攻坚的利器。

但是康格里夫火箭有飞行轨迹不稳的缺点,无法进行高精度的射击。针对这种缺点,1844年英国的发明家威廉姆·黑尔做出重要改进。黑尔在火箭的尾部装上三只倾斜的稳定螺旋板。当火箭发射时,由于空气动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转,从而达到稳定。

其原理,和米尼步枪的旋转子弹能够在空气中稳定前进是一样的。

这种尾翼的制造有些窍门,李植的火箭工匠们按照李植的图纸试验了几百次,才做出合格的火箭出来。

有了这尾翼,旋转的火箭弹能在空气中笔直前进,射出一条曲度较小的直线。当然,绝对的直线是不可能的,火箭在飞行中必然会因为重力作用渐渐朝下面飞行,最后的行进路线必然是一个抛物线。但是在几百米的距离上,这个朝下偏离的量是很小的。

经过改进的火箭实际上是一个椭圆形的直筒,看上去和后世的火箭弹很类似,不过顶端有一个尖角。李植将这种火箭装在一个圆铁筒中,在圆铁筒上装了瞄准镜以方便瞄准,让整个火箭装置看上去极像后世的肩扛式反坦克导弹。

李植麾下的武将见李植端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都有些疑惑不解。他们对视了一阵,没有人明白这种武器是怎么克敌的。

李植将火箭筒扛在了肩上,重达十六公斤的火箭和七公斤的发射筒让李植感觉有些吃力。不过好在这种使用并不是长时间的操作,李植在瞄准镜中对准了三百米外的一个小丘。那个小丘上早就用油漆涂了一个一米宽的目标区,便是李植的靶子。

李植瞄准了目标,喊道:“点火!”

一个火箭工匠将火箭筒后面的引信点燃,呲呲的燃烧声中,引信很快就点燃了火箭的推进部。只看到巨大的火光从火箭的尾部窜了出来,轰一声,火箭像是离弦的箭矢一样射了出来,直奔三百米外的目标。

火箭稳稳的命中了三百米外的目标。火箭前端的尖头刺入泥土中,将火箭固定在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