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页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事情就大反转。

李植又立功了。

李植像是一尊战神,进入辽西不过一个月就大杀八方。先在笔架岗炮轰杜度,又在何家坳大败济尔哈朗,击杀鞑子大将鳌拜。除了李植,其他的明军在清军面前不是溃败就是中伏,更加衬托出李植兵马的关键。

天子所言李植是中流砥柱的话,此时听来,当真不虚也。

洪承畴的这第二封捷报一入京城,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士子们十分尴尬。此前他们攻击李植,如今李植却在辽西救国。李植又一次成为了大明的中流砥柱,而他们这些攻击李植的士人,一下子变成了站在中流砥柱敌对面的屑小。

救国良将,干什么都是合理的。李植在山东办报的事情,一下子也变得十分正确。百姓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下士人,鄙视他们阻挠李植办报的行为。

不就是想把持舆论,不让兴国伯获得话语权吗?

兴国伯为国为民,几次力挽狂澜,忠心天日可昭。这些士子这么怕李植抢夺他们的话语权,可见他们平日里说的话,对国家恐怕毫无益处。

甚至已经有人跳出来说,文人们把持舆论,处处损国家利私人。所以兴国伯才为了国家不得不争夺话语权,办报纸让百姓明辨是非,还大明一个公正言论。

若是让鞑子入关了,不知道多少州县要被屠杀,多少家庭要妻离子散?多少人要剃发为奴?兴国伯这是真真的救国良将啊!

《青山口》的大戏,又再次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酒馆里开唱。百姓们一听到戏里李植那句“咱一生为国为民,便是奴酋黄台吉来,我也不惧他”的台词,便雷鸣般地大声叫好。

第0454章 大笔山

随着李植连番大胜的消息不断往外传播,京城,京畿,甚至整个大江南北,百姓们都对李植刮目相看。李植在民间的威望,再次大涨。而此前因为李植办报而炸锅的文人们,在百姓心目中,形象大损。

此时皇极殿的早朝上,文官们听到李植的捷报,一个个神情尴尬。

朱由检淡淡说道:“倘若兴国伯不在,洪承畴在笔架岗已经溃败。若无李植,我大军已经折损两名总兵,无法再战。兴国伯中流砥柱之名,实在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