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叶松将一份拟好的花名录给叶春秋看。
叶春秋只略略一看,竟有数十人。
此时,叶松继续道:“这些是我记住的,也可能有人没记住的,或者是官职错了,不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叶松深看叶春秋一眼,又道:“春秋,这些是台面上的人,却很骇人,你看这个,翰林侍读杨雄,你认得吧,此人的清名也算是天下皆知的,他连刘瑾也不惧,曾对刘瑾有过弹劾,本来要罢他的官,是内阁死死将他保住的,此人还在四川布政使司做过一任知府,据说官声也是极好的,人人交口称赞,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叶春秋知道叶松是聪明人,他看到名单,就感觉不对劲了,而叶松居然不露声色地把所有人都记了下来,也算是难得。
叶春秋便道:“而后呢,他们说了什么?”
叶松道:“要嘛是叙一叙同乡之谊的,要嘛……就是夸奖春秋的,不一而足。”
“没有提海贸的事吗?”叶春秋似笑非笑地将名录放下。
叶松摇头道:“这倒没有。”
这么说来,无非还是在试探,这些人不会开门见山的,肯定是慢慢的来。
“倒是宁波那儿,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消息。”叶松在这时小心翼翼地看着叶春秋道:“有一个宁波的同乡,是个秀才,家族之中似乎也和他们不清不楚,不过很多时候,不过是负责给他们提供货物罢了,倒是没有真正参与。我隔三岔五地请他吃酒,混得熟了,他倒是透露了一些消息,说是这些人不可小视,他们不只是朝中和地方上的人脉,更令人恐怖的是,他们往往和倭寇,甚至是倭国的诸侯,也大多熟稔的,无论是朝鲜、安南、吕宋或是倭国,他们的影响,绝不比他们在朝中的人脉要浅。”
叶松边看着叶春秋的神色,边道:“春秋你想啊,平时朝廷对诸国,大抵也就是官面上的一些往来,平日是极少接触的。而各国真正长期和大明打交道的,反而是某些走私的商贾,这大批有利可图的货物到了倭国或是吕宋,若是没有人脉,没有交情,你就算运了去,敢卖吗?对于诸国的许多大臣甚至宗室、诸侯来说,与他们狼狈为奸,给他们提供保护,同时挣来大笔的银子,才最是关键。尤其是倭国,据说现在倭国的将军已经势弱,岛内的诸侯征战不休,不少诸侯,都是仰赖这些走私的商贾资助,才得以招兵买马,甚至不少倭寇,都是依附在他们门下,有的走私商,下头蓄养的倭寇就有数百上千人,占据某岛,将那儿当做转运之地,这些,都是长期经营来的,从郑和下西洋之后到而今七八十年积攒来的人脉和规矩,甚至有走私商,便是到了倭国的将军幕府,亦是他们的座上宾……”
叶松说出这些的时候,叶春秋倒是并不觉得奇怪。
叶松说的没错,大明的海禁,除了偶尔的官方往来之外,几乎断绝了与各国的关系,对于诸国的态度,也只是你按时遣使来朝就可以了。
而对于诸国来说,他们所急需的大明特产,单凭朝廷的一点赏赐,是完全不够的,这个时候,那些坚持要海禁的走私商人就等于是取代了朝廷的角色,他们通过贸易结识了不少该国的达官显贵。
某种程度来说,这个走私的网络,当然不只是大明,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大明海禁的国策之下,给予了他们足够发挥的空间,这八十多年来,早已经营出了一个跨越国家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