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生气莫生气,人生就如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那少年人并不知晓他在想什么,感觉到怀中幼儿的动静恍然惊觉,他用目光扫视四周试图找到怀中幼儿的家人,但目所及处并无面露焦急之色的人,更无靠上前想要接手的人。
这小儿莫不是自己跑出来的?
少年一皱眉,他低头问小孩,“你家在何处?近来街上危险,你一人在外过于危险,我先将你送回家。”
吕安眨眨眼,他抬头看了眼人群中被他目光定在原地的家丁,又看了看这个味道很好闻长得也好看的小哥哥,有心想要多赖一会,但又怕家人担心,于是自我感叹自己是个乖孩子的率小孩抬手指了指自己家,“这儿~”
哪料那年轻人抬头看看关的好好的大门,眉头一皱,却是抱着吕安继往外头走去了,一边走他一边问怀中小娃的名字,得知他姓名后才绕了一圈扣响了吕家的大门。
吕夫人得知儿子从后门跑出去看热闹的时候也被吓了一跳,她忙匆匆走向正门待客,刚到厅堂门口就看到自己儿子赖在人家少年人怀中和人家奶声奶气聊天的样子,顿时宽心。
见到母亲到来,吕安忙从抱着他一路的少年人身上跳下来,跑到母亲身边露出了讨好的笑容。吕夫人伸手拧了下他的鼻子,在客人面前当然不会教育儿子,她客客气气向送儿子归来的年轻人道谢,并且邀请对方进来喝一杯茶。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想要拒绝,然而当他看到迈着小短腿跑过来拽住他下摆的小豆丁圆嘟嘟的胖脸大眼睛时竟是什么都说不出口,不由自主跟着他走了进去。
“在下魏国学子尉缭,随先生前来赵国游学。”
“此前应是某与几个学子论辩之声太响才惊动了小郎君,是缭之过。”
作者有话要说:
儒家是这样,孔子孟子荀子,微妙的是这三人都不曾见过前一代,虽然理论来说孟子和荀子应该有一段重合时期,但是历史没有留下两人见面的记录,这是个谜团。
孟子继承的是仁这一块,荀子是礼,然后从礼又进一步发展,他是属于实用主义者,就是你这个教派的东西很有道理,和我儒家没有冲突,可以糅杂一点进来。
三位儒生的时代不同,学说也会受到时代影响,但总体来说荀子的时代更有思维冲击力。
尤其是秦国。
秦国对于儒生的三观其实有很大的冲击力,我们都知道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质是治国思想,而秦国的治国之法是以法、还是严苛到极点的法令来治国、而且非常得不尊重人命(无论自己人还是敌人都不尊重)。